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6-30 17:13
日前,在中国大运河与丝绸之路被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第5个纪念日上,为传承运河文化,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成立。
研究会的成立可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专家、学者参与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于通州区运河历史文脉的研究、挖掘、保护和利用,对于高标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成立大会上,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发布了首批6组共11项研究课题,包括大运河文献编撰、大运河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大运河文化发展研究、大运河生态研究、大运河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
大运河文化研究步入快车道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端,通州区因“漕运通济”而得名。历史上这里曾是四方来贡、漕运物资的水路必经之地。作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的大运河通州段全长42公里,占北京段运河总长度的60%以上。近年来,通州区在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同时,注意保护大运河文化。
通州区委书记曾赞荣表示:“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依然是活着的不断成长的文化。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使我们的研究有了组织的保证,这在通州大运河文化的研究中具有了里程碑的意义。今后,我们可以通过有组织的研究,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缘优势,吸引和团结更多的具有研究潜力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为研究通州大运河文化贡献智慧,续写新篇章。”
近年来,通州区相继制定了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2018年工作计划和《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重点项目清单》,并启动编制《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通州区在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同时,大力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目前,通州区正在重点打造运河古城、张家湾古城、漷县古城、路县古城四大片区,力争展现运河昔日风貌;对玉河故道及古闸、通州古城核心区、八里桥等重点区域重要文物加大保护和修缮;规划建设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打造标志性文化品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市民亲近运河、感受运河文化的需求。
大运河文化将被系统梳理
目前,大运河的保护和发展正面临一个重要的机遇期。“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已成为我国大运河沿线省、市的共识。通州区以“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为理论阵地,逐渐完善“大运河文化学”的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系列课题建设,实现通州大运河文化研究的新跨越。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梓夫当选研究会会长,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凡、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张廷皓被聘为顾问。王梓夫表示,研究将不局限在通州区。第一批课题将围绕如何挖掘研究大运河文化、如何在城市副中心发展中运用好大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特点与人文形象塑造、大运河文化与水利资源保护、北京大运河与通州城市发展史、大运河文化可持续发展问题等进行研究。
据悉,下一步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将编辑、整理大运河文化内涵和系列史籍丛书。
大运河保护不能“等”
通州区运河文化源远流长。据2012年发布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北京段)》文本目录,北京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有40处,其中分布在通州区的就达17处。
“北京城是运河上‘漂’来的。”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成员、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任亚珊说,建北京城的很多材料,比如砖,是通过运河从河北、山东运来的,除了石料船,运河上往来的还有进京的食盐船、瓷器船。近年来,河北省文物保中心已挖掘清理两处沉船点,并在其中一处发现了整船的瓷器。
任亚珊指出,在对大运河河北段进行探查时发现,盗掘运河遗迹的情况比较严重,尤其是对沉船点的盗挖。
作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课题组”牵头人,曾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的赵福生介绍说,沉船遗迹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隐匿在现有河道中,遇河道水位下降,沉船有时能显露出来。但要打捞沉没在河道深处的沉船,须筑造围堰,发掘代价较高。二是沉船埋藏于干涸的古河道故道,遇到有建设工程时,有可能挖出古沉船。但如果施工单位隐瞒不报,哄抢文物的情况也有可能发生。
“文物保护‘不能等’。”通州区文物管理所所长李自强呼吁,应尽快做好运河文化的征集和保护工作。“未来,我们还会加强各类研究之间的有机衔接,做好成果转化工作,静下心来,认真挖掘,细致清理,使通州区的大运河文化研究步入快车道,取得新成果。”曾赞荣说。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