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工细不失气势,繁杂能辩层次

张建明,笔名“鉴铭”,斋名“忆香楼”。1961年生于江苏苏州,1981年拜著名画家张辛稼先生为师学画,1985年任江苏省服装职业中专美术教师,1988年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进修,1990年任江苏省服装设计培训中心主任,苏州服装进修学校校长。现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苏州吴门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作品多次入选省和全国画展。

艺术风格

张建明的画以扎实的传统技法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为依托,注重表现形式上的大胆创新,这是画家本人艺术境界和格调追求的一种自然流露。也是人们所说的“艺无涯,道无穷,知不足,变则通”的必然结果。

    中国画不可减的和消失的笔墨,是品赏中国画画味最主要的实质。画家在开拓求新中,在主体与客体上,形式与笔墨间,能相互滋补,共同提高,在开拓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间,并未消失和减弱中国画笔墨的特有功能。其画作设色浓重,相差强烈,使画面类别形态和结构层次分明,达到情景交融意境。技法上兼工带写、工细不失气势,繁杂能辩层次,颇有凝视呼应、意在画外之境界。水墨画历来是文人逸笔草草之作,而画家一反常规用工细纷繁水墨为之,是出人意外的,此举也说明所谓新即不重复前人和自己,致力于中国画传统笔墨语言的革新,探索出现代墨彩表现之路。

道无穷   变则通

             ——张继馨

近日,我看到同门张建明的新作,惊奇地发现他在不断的深入生活中和在表现形式的探求上有新的开拓发展。

    他那淡彩荷花、水墨的孔雀颇能显现其个性风格,这是他以扎实的传统技法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又能注重表现形式的大胆创新与不断的超越自我。这是建明本人的艺术境界和格调追求的一种自然流露。也是人们所说的“艺无涯,道无穷,知不足,变则通”的必然结果。

    中国画不可减的和消失的笔墨,是品赏中国画画味最主要的实质。建明在开拓求新中,在主体与客体上,形式与笔墨间,能相互滋补,共同提高,由此使一种新的形式的表现,在开拓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间,并未消失和减弱中国画笔墨的特有功能。这使建明有不少新作入选省和全国的展览,有的还获得奖励,如“紫气东来锦衣呈祥”水墨孔雀,曾获江苏省美协第三届新作展的佳作奖;“金翠素羽丽春风”的水墨孔雀,入选2010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荷塘清风”的淡彩风荷图,入选第五届中国花鸟画展等等。

    他的新作入选和获奖,不是偶然性的,而是探索成效的收获。不妨我们来品赏分析一下他的新作,如被台湾电视台收藏的“亭亭玉立晓风前”淡彩荷花,殷红的花朵,映现在绿色的荷叶中,淡淡的色彩,腴润的水份,如在朦胧的晨露间和润泽在晓露中,那只翠鸟,则设色浓重,相差强烈,荷叶后的蒲草,则用勾勒为之,形成对比,使之类别形态和结构层次分明,达到情景交融意境。另一幅水墨入展获奖的“紫气东来锦衣呈祥”紫藤孔雀图,是幅兼工带写、形神两得的佳作,满幅的紫藤花,紫翠迷离状若画屏,石隙老根屈盘形似虬龙,工细不失气势,繁杂能辩层次,俯视的孔雀,虽下端未画禽鸟,但颇有凝视呼应、意在画外之境界。水墨画历来是文人逸笔草草之作,而建明一反常规用工细纷繁水墨为之,是出人意外的,此举也说明所谓新即不重复前人和自己,致力于中国画传统笔墨语言的革新,探索出现代墨彩表现之路。

    建明是恩师张辛稼关门弟子,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涉笔习画,虽也已有30载,但从从事中国画艺术道路上讲,岁月还是短暂的,而能在艺术创新上取得成就,实为难得的,希望他能再接再厉,在自己艺术创新的正确位置上,获得更大成功

作者:艺术家自助官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