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走进王恪松教授工作室,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艺术氛围十分浓郁,是书与画的世界。他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常常会令交谈者耳目一新,如果要将画家在某些方面进行分类,我想王恪松教授应该是一位学者型的画家。
近年来,王恪松教授在中国山水画的实践和科研方面孜孜以求、不懈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文脉,王教授进行了学理性的求索研究,先后撰写了系列科研论文,如《顾恺之与中国山水画的萌芽》、《山水画独立的宣言<画山水序>》、《隋唐时代是山水画的成熟期》、《山水画在五代时期的兴盛与荆、关、董、巨》、《山水画风格纷呈的北宋画坛》、《山水画风格变异的“南宋四大家” 》、《山水画风格萧淡的“元四家” 》、《山水画风格苍润秀雅的“明四家” 》、《山水画风格集古大成的“清四王” 》、《山水画风格逸放不羁的“清四僧” 》、《中国近代山水画风格的变异》、《中国山水画现代风格转折中的四位巨星》、《20世纪末中国山水画坛中的四强者》等,并发表在本专业学术期刊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山水画实践研究,也做了长期的个性化探索,撰写了《嵩山写生启示录》、《山水画写生之“境” 》、《山水画写出心源才是真》、《不即不离 笔出己意》、《谈山水画教学中学生能力和观念的培养》等论文,发表于《美术研究》、《美术观察》一些本专业学术核心期刊上,并运用这些理论创作了一系列的绘画作品,出版了画集,参加了展览,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对中国山水画的学术发展、实践创作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在学术探索的履程中要有一往无前的干劲,耐得住清贫的精神,刻苦专研,志在必得的毅力。几年来,王恪松教授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如《矿物颜料提炼及在中国画中的运用》,在2002年5月获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目研制的“嵩山矿物颜料”在2000年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壁画系分别收藏;《中国画颜料开发及应用》、《绘画材料与理念的相关性研究》、《河南地理环境与山水画的相关性》、《河南文化强省语境下绘画的地域性特征》等。通过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掌握了本学科的前沿学术动态,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学术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为攀登学术事业高峰,夯实了基础。
王恪松教授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在长期的科研、教学的践行中,在冲击本专业学术前沿制高点的历程中,奋力前行,从不气馁。在本学科的理论领域,掌握了话语权的切入点,认为21世纪倡导中国山水画的国家艺术形象与民族气象,既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象征,又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整合,必须具有传统哲学与现代哲思的综合内蕴,必须体现出传统画论与现代画理的运用,必须带有传统人文理念与现代人文情怀的思考。承接传统、延续文脉,科学发展,是本世纪文化人躬力前行之事。
站得高,看得远。王恪松在恩师贾又福先生的教诲下,在丰厚的中原文化滋养下,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下,用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画学实践,刻苦力学,苦行求索。谦恭地探求前贤的从艺之道,摹习精典,传习精粹。顶礼膜拜地到大自然面前问师学艺,苦寻个性化的艺术端点。开拓创新,别开生面。在浪漫激情、幻化简约与现实厚重、苍茫博大,南北两种文化的融汇中,形成了恣意洒脱,苍辣浑厚,并赋有哲思意蕴的山水画个人风貌。
王恪松教授深研传统,兼收并蓄。1999年至2001年间,先后临习了董源《龙宿郊民图》、巨然《秋山问道图》、王蒙《青卞隐居图》、龚贤《山水图》、石涛《搜近奇峰打草稿》。2005年至2006年间,先后临习了龚贤《山水册》、范宽《溪山行旅图》、李唐《万壑松风图》、王蒙《青卞隐居图》、石涛《山水册》等。在临摹的过程中,对几位大家的山水画深有感触,从董源的画中学到了平淡天真,不饰雕琢,以点作皴,短线为主的笔墨言语;从巨然处学到了圆浑简朴,披麻长条的皴法言语;从范宽处学到了中国山水画峰峦浑厚,雄健壮伟的重笔浓墨,峻拔深厚的形象,雄阔伟美的气格,苍老沉着的笔墨,以雄伟老硬之笔,突出山石的奇崛个性,造型刻画谨严,用笔顿挫有致,浑厚而含蓄,笔断而意连,体现出宋人绢本湿墨“无一笔不简”的笔法特点;从李唐处学到了豪率、清刚,坚硬、凝重的笔墨言语;从王蒙处学到了密而松,润而淡,元人纸本清润“无一笔不繁”的山水画言语;从石涛处学到了用笔灵活苍劲,深沉而洒脱,墨色淋漓多变,一片生机勃发的力量展现。在习古中,掌握了前贤山水画技法言语,理清了前贤对山水画学科发展所做的贡献,明确了从事山水画事业的方向,找准了突破的目标,坚定了信念。
王恪松在受过严格的学院造型训练之后,又有了系统研究学习中国山水画传统优秀技法言语的功力。以此只身投入到大自然的对景写生之中,苦行探道,积极寻觅不同于任何人的,充满陌生、鲜活的个性化的言语与符号。他带着对河南地域文化环境的炽热情感,带着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的赤诚之心,虔诚地投身到嵩山、太行的千峰万壑之中。酷暑、严冬;盛夏,深秋。山野、沟壑、峰巅。总能见到一位身带自制画具,虔诚恭心地面对奇峰峻岭默默作画的求索者。渴了,喝口冷水;饿了,啃口干粮。嵩山在亿万年的造山运动中用岩浆铸造了自己的体魄,用风骨料峭的身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面对这神奇奥妙的大千世界,令前来写生探宝的王恪松教授为之倾倒。往往是一步一景,一景一画,一画一天。长期的嵩山、太行写生实践,丰富了画面内容,找到了个性化的山水画言语,形成了丰厚扎实,鲜活多变的画面特色。为创造自己的山水画艺术风格,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王恪松带着累累的写生资源,坚实的传统功力,扎实的现代造型基础,深厚的人文学科知识背景,走进了自由驰骋的中国山水画创作领域。王恪松教授的山水画创作可概括为几个方面:一、在样式方面,呈现出的是中国传统高山大岭的全景山水与科幻立体的大场景图式相得益彰的样式符号。二、在构成方面,对“金角银边”、“三截两段”、“之字对角”等形式,加入了渐变、错觉、视幻、点、现、面等理念的应用。三、在笔墨色言语方面,用笔是线若篆魏,点如坠石,正侧互用,八面出锋;用墨是积、泼、破、洒交叉互用;用色是冷、暖协调,水色颜料、矿物岩彩、中西画材等等笔墨言语方面的方式方法,全由画面创作需要而定。四、在符号所指方面,山水画创作符号的所指,蕴含着画者全方位的修炼,包括哲学思想的高度,艺术素养的广度,驾驭笔墨的能力,样式构成的技巧等。
王恪松教授在山水画艺术中取得的点滴成就,与所在单位的支持与理解,同仁的鼓励与帮助分不开,与所处的和谐、多元、宽松的学术环境分不开,更与恩师贾又福先生画学思想的引领分不开。
贾又福先生的画学思想是以哲学思想为底蕴;以科学理念为支撑;以传统文化为言语;以创新发展为旨归。传承苦学文脉,主张独立、自由、个性化的画学观念。激活哲学思维,秉承文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学术前沿走向的精神,追根索源,苦行探道。树立一个矢志不移献身山水画艺术事业恒定心的信念,倾其全力,尽其一生无怨无悔的慢慢地,一步一个脚印艰苦求索。为建构中国山水画的琼楼玉宇终生相许。贾又福先生的这一画学思想是对李可染先生苦学门风、徐悲鸿先生的理性精神、蔡元培先生以科学入画学思想的承传与创新,是21世纪中国画学的学术标志。
撰文:杨远 博士 硕士生导师
2011年4月8日
作者:杨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