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本报记者 孔瑞敏
“一个画家要对自己钟爱的绘画艺术负责,以虔诚之心精益求精地去创作。不拒绝市场,对得起市场,至少让藏家买了画后有升值的空间,而不是压箱底。”在一家咖啡馆里,谈起自己的绘画创作,王恪松一句话道出了他对绘画艺术的珍爱和敬畏以及对藏家的尊重。
王恪松197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在那个特殊的年月里,学画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但他始终保持对绘画的钟爱。1998年又到中央美术学院深造,学习中国画史论。2005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贾又福工作室做访问学者,拜师学艺,系统接受贾又福教学体系训练,贾先生的言传身教,醍醐灌顶,终生受益。他长期从事中国山水画创作与理论的科研、教学工作,先后先后在CN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参加完成了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10多项。
在绘画创作上,注重学习前贤和写生,在贾又福画学思想开启下,承接传统文脉,到大自然中寻觅绘画要诀,以综合学科知识探求独具个性的绘画语言。他提出并实践“一笔三象”的创作理念,其作品风格大气,以草书入画,彰显行放不羁的精神品格,
师古人 师自然
在我国传统山水画发展史上,宋元时期是两座发展的高峰。宋代山水画注重眼见的真实,追求崇高境界和阳刚之美,表现中华山水雄浑博大。而到了元代,赵孟頫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绘画的人文气质更为浓烈,讲究笔墨之间的书写性和笔墨情趣,同时并没有失落笔墨与物象之间的相关性,如倪瓒“一河两岸三五棵枯树”的绘画范式,在意境上追求不食人间烟火、宁静清高的逸趣妙味。到了明清时期,绘画在笔墨之间讨生活,更加注重笔墨情趣,但是也远离了大自然的生机,有些失落。
20世纪李可染将现代的绘画技法融入中国山水画,并从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创立了自己的山水模式。李可染的弟子贾又福,在李可染的艺术道路上又向前走了一大步,推开了21世纪绘画艺术的大门。他提出“以石观化”的艺术理论建树,将哲学观念和体悟融入到绘画中,使中国山水画风格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1998年王恪松在中央美术学院深造时,从绘画史上认识了贾又福,便心有戚戚焉。在师承古人的态度和实践上,二者一脉相承。
王恪松以问学态度、敬畏之心临摹范宽,在笔端摩挲物象的真实感,临摹龚贤揣摩其笔净墨清的创作风格,临摹石涛与其恣意奔放挥洒自如的气质神交,王恪松学习古人的态度一丝不苟,甚至废寝忘食。
他师从前贤的谦卑恭敬之态,使他对前贤的技法、理念融汇贯通,并在日积月累的创作中形成自己的自觉能力和绘画风格。在当今的画坛,能如此一丝不苟对待前贤的学者并不多,我想主要源于他研究史论,与古为邻,自有一番惺惺相惜。
如果说前贤给予王恪松的是技法和道理,而自然给予的则是灵感。王恪松十几年来以嵩山为创作范本,到大自然中练眼、练手,从嵩山山水风物,人文地理中汲取营养。嵩山的石头已经有5亿年的历史,置身其中,大自然的雄浑博大,历尽沧桑与人生的渺小短暂形成巨大对比和强烈的心灵震撼,而诉诸笔墨自然苍劲老辣。他创作了百幅八尺山水画,描述大千妙相和波澜壮阔,也展现了他在山水画创作上的艺术修为。
草书入画 一笔三象
中国绘画注重表达个人情感,既有物象的以型写神,也有以神赋型,正如王恪松所主张的以草书入画。
草书以其灵动和恣意奔放的体态被被喻为中国书画史皇冠上的明珠,大自然中山石纹理的飞动有草书之美,云中山石飘渺忽现有草书神龙见首不见尾之美。草书入画的理念也是王恪松艺术心性和艺术精神的体现的,他喜爱草书的灵动和激情,也更能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体悟。
只轻轻一点一按一提,笔墨和宣纸之间,画者会呈现怎样的艺术样式呢? 王恪松认为一笔可作三象。即画者一笔写过后呈给受众的视觉之象、视觉之象在受众的心理上所产生的心灵之象及由视觉之象、心灵之象体悟出的哲思之象。
画者以点、线、面、色等言语赋物象以生命,传达大千世界的自然之状,同时又映现画者对它们的情感,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为视觉之象增添了意味,使作品走向审美,也不知不觉的变化了人(画者和受众)的气质,引起受众心灵的共鸣,提高了人生境界。即所谓视觉之象。
山水画者以笔墨塑物造象时,一笔唤起的心灵之象通过起伏、流动,曲直、干湿亦或轻重坚柔、光润滞涩、枯硬软柔的踪迹,传达出人的心灵的焦灼、畅达、甜美、苦涩等情感意绪。笔净心空、笔凝心重,是画者通过想象和概括出来的创造性的心灵之象。
画者的心理思维活动要洞悉和感受大自然的脉搏,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就会在作品中赋大自然以新的生命力,使受众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作品前联想到人生的哲理。山水画笔墨不仅以视觉之象折服受众,以心灵之象与受众产生心灵感应,更注重以哲思之象开启受众的睿智。
在哲思追求上,王恪松主张充实为美、两极中用和象外传思。即山水画以自然物象的真实样式来折射客观现实的某些道理,同时山水画注重笔墨经营,讲究用墨及留白,有与无、黑与白、枯与润、轻与重、干与湿等,在相反相成的两极艺术规律语境下执其两极而用中,“计白当黑,知白守黑”。以两极相反相成的哲学思维,逆向而求,大限度地向两极拓展延伸。同时,又强调两极的相依、相佐、相生、“兼德”而至,“并育不害”的高度统一。
山水画笔墨的象外传思是画者真实的情感,一点一画均是画者心中的思想产物,只有真实的自我思想情感,才可能以景象为载体来传达心中之意、象外之思。不论是景中生情,还是情中生景,两者都是画者借助客观之景,来抒发主观之情思的一种表达方式。
王恪松,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贾又福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1978年河南大学美术系毕业。1998年于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修满硕士研究生课程,在中国画系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学习山水画。2005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贾又福工作室做访问学者。先后在CN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参加完成了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10多项。山水画作品多次参加著名学术展。现在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王恪松工作室,从事中国山水画创作与理论的科研、教学工作。
承续古人未了之思绪,开创今日绘事新生机,实现笔墨走向“新生”的转化。“一笔三象”是崭新的时代与精神必然造就崭新的笔墨言语的切入点。
2013年4月13日星期六《证劵日报》B2艺术与投资栏目
作者:孔瑞敏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