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审美最能折射出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虽然不能以数字量化高低,但是一定会在艺术作品中记录下审美的痕迹,展现在世人面前。
当下的审美是多样化的,信息的飞速传播使审美失去了稳定基本的层面,大数据下低级别的“艺术品”也一并泛滥起来,太多所谓艺术品沦为娱乐品、商品、复制品等,并没有太高审美价值的东西。
南宋 李嵩 《花篮图页》 绢本设色 19.1cm×26.5cm
故宫博物院藏
广大受众没有审美准备和积累,也未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与审美熏陶,从而成了某个审美领域的“美盲”。吴冠中先生说得好:“在中国美盲多于文盲。”这并非当下才出现的社会现象,而是长期存在的社会积弊。
吴冠中 《春雪》 纸本水墨设色 69cm×137cm
1983年 中国美术馆藏
即使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也并不一定能从现实中觉醒,更多地采取了平庸的取向,即向审美的误区行进,为的往往是获取功利。
宋 佚名《海棠蛱蝶图》页 绢本设色 25cm×24.5cm
故宫博物院藏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艺术领域中,如美术、音乐等门类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平庸的,历史中的艺术杰作保存了伟大的美的基因,虽然有不同朝代起伏高低,但总的趋势是高层次的,具有审美的高度。
宋 佚名 《仙山楼阁图》 绢本设色 26cm×2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书法、绘画和诗词歌赋,处在社会精神层面,从帝王到民众都有共识。百姓认同的美与知识人士并无根本区别,只是层次雅俗不同而已。
宋 佚名 《碧桃图》页 绢本设色 24.8cm×27cm
故宫博物院藏
自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直接影响到中国人审美基础,社会关注科学技术更重于人文关怀,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十分注重引入西方科技成果,却没有重视人文方面的匹配,美育的缺失甚至导致国人审美标准下滑,人类最好的价值观念也没有取代与现代科技不配的现实价值观,因此无法应对和判别美的性质、形态、展示方式等基础审美条件,使多数决策都缺少美的介入。这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面极为突出,出现千城一面,建筑混杂的现实状况。
宋 《白头丛竹图》页 绢本设色 25.4cm×28.9cm
故宫博物院藏
在美术方面鱼龙混杂,娱乐化、平庸化盛行,更有甚者,在大型国际活动的墙上竟也会出现低劣的“行画”,而原本高端的“国展”“国手”也没有起到引领国人提高审美趣味的作用,只是成为一般层面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同广场舞一样,虽说有一定的宣传普及功效,但是放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是不应该有的“大国审美形象”。我们有许多文化艺术教育机构、艺术人才,都无法阻止劣等艺术品的混迹,决策者中存在的美盲可见一斑。
宋 《枇杷山鸟图》页 绢本设色 26.9cm×27.2cm
故宫博物院藏
艺术是开民智的,民众的审美一旦提高,会让社会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这不是读死书、认死理者能够取代的。
西方国家的文艺复兴使西方走出中世纪的愚昧,使西方强大历百年不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理想,必定要先强其文化艺术,使民众摆脱美盲,激发创造力。
拿中国画来说,应该强化其本体艺术理念,在具有生命力的基因中获得动力,并非只是古意再现与照搬西方绘画,而是要用世界艺术作为参照系统,强化现代审美意识,在审美的高度和广度上审视当今艺术现状,别高低、识雅俗、分层次、远平庸。
徐悲鸿 《奔马》 纸本设色 130cm×76cm 1941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我们的学校不能只有平庸和碎片化的美育教学,要强化基础,走出当下审美混杂的怪圈,从文化指向、审美深度、技法完整三个方面杜绝蜻蜓点水式的审美情趣泛滥。
当下,中国的有识之士当有所作为,百家争鸣而不乱鸣,和而不同,美其大美,举一反三,借助自然万象之秩序,汲取中外艺术中美的因子,合理重组,出于人性的本质,尊重艺术规律,觉醒大众走向审美高地,以荐中华!
内容选自《中国艺术》2017年第4期
作者:徐建明
《走出“美盲”》
- END -
扫码关注更多信息
商业合作或投稿
联系电话 010-67517851
QQ:483862710
邮箱:483862710@qq.com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作者:人民美术出版社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