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苏州刺绣——从传统到现代的创新

  苏绣是以吴文化为底蕴,以蚕丝为绣线,在绸、缎、绡、帛等底料上应用平针、乱针、施针、滚针、打籽针等针法,充分利用丝线的折光、反光和透光的原理,并通过手工运针走线方式完成具有精、细、雅、洁特色的刺绣作品。刺绣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苏州镇湖,我的家乡,是中国刺绣特别是双面绣的重要产地。

  传统刺绣主要以民族图案纹样及中国画为主题,表达人们对生活自然的热爱。由于受到工业革命、科技发展的冲击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苏绣也在漫长的岁月里发生了许多改变,例如:沈寿的仿真绣、华璂的列针绣、吕风子、杨守玉的乱针绣、朱凤的点彩绣等使传统刺绣的表现手法越来越丰富,表现内容也从传统服饰绘画所涉及的花鸟、山水扩展到现代的摄影风景、人物肖像等现代刺绣作品。

  刺绣的学习和创作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用心去感悟。在这里,我简略的说一下自己的学习历程。我开始学习双面绣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的刺绣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我在母亲指导下绣制的第一幅作品,绣了家乡碧波荡漾的太湖水中的一条小鱼,从那以后刺绣和我的生活变得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之后,我拜了德高望重的苏绣前辈顾文霞为师。50多年前(1956年9月)我的老师顾文霞来英国伦敦奥林匹亚皇家大厅展示过刺绣双面绣《杨柳小猫》的绣制过程,表演持续两个月,她的刺绣表演台总是被观看的人墙围得水泄不通。在顾老师的指导下,我绣出了《母子猫》、《春暖大地》、《迎春花》等作品。其中《春暖大地》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她让我知道了刺绣不是以模仿绘画为目的的,而是要有生活的体验,刺绣是艺术,而艺术是离不开生活的。

  6年前(2006年),42岁的我背起行囊,申请成为清华大学的访问学者,拜中国纤维艺术家林乐成教授为师。林乐成教授是中国纤维艺术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又是国际纤维艺术展览的传承者和和策划人。在林老师的指导下,6年来,我先后创作完成了《清奇古怪》(获从“洛桑到北京”第六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铜奖)、《荷韵》(获从“洛桑到北京”第七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优秀奖)、《尔若盛开》等系列作品。其中,《荷韵》和《尔若盛开》系列已参加了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巴西、哥伦比亚等国举办的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展。林乐成老师让我明白了,技法是可以阶段性学习的,而艺术家审美视野是需要不断扩展的。

  于我而言,刺绣的创作是一个不断积累素材,而后开始收获的过程。从16岁开始学习刺绣至今已有32年,母亲与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使我更加热爱生活、崇尚艺术。无论天空中的一片云、大地上的一枝花,还是荷塘里的一个藕,都成为了我的素材积累,慢慢地变成了创作的灵感,从而实现了我对幸福生活、美好自然尽情表达的梦想。

  2013.01.08

作者:梁雪芳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