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少玄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事情往往这样,其或成或败的结局,总会以某种隐在的趋势和可能性在它的起始处预设着。所以,起点处任何一点哪怕再细微的差错和不谨慎,结果都有可能是意想不到的残酷。
当我准备谈陈丙利绘画的时候,这自然也就成为了我首要关心的问题。

陈丙利博士作品
一、一个画家在开始自己绘画创作的时候,有两个问题是需要认真思考的:画什么,和怎么画?
到目前为止,陈丙利的绘画创作还正处于一种不断尝试、不断调整的状态。一言以蔽之,他的创作尚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而且更能令人颇感欣慰的是,由于他有接受美院教育的经历、他的善于思考、他对于绘画艺术的颖悟等等这一切,使他的绘画在画什么和怎么画的问题上都有审慎的选择,并且也没有出现我所认为的支离。
无论如何,这都会是最重要的。
当然,在这里就陈丙利的绘画在某些方面给出一些讨论还是很有必要的(即,画什么,和怎么画)。否则,我也很难保证我的直觉确实可信。如果不是这样,所谓的评断是不负责任的。

陈丙利博士《武夷山上有仙灵》尺寸:68·45cm
顺便可以提及,我在这里所说的,或者是陈丙利绘画创作中所固有的、或者是他的绘画带给我的思考,不过,这一些都不会与他的绘画无关。
二、在创作中表达一种对于美的思索、以及试图追寻的一种艺术的沉淀。
尽管我还不能够很清晰的描述(当然,这种不清晰或许也是由于他表述的暂时模糊,在目前阶段就他本人而言,这是正常的),但我还是能够感受到的。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由于国内美术界学术上自 “思想”向“学术”、创作上自“精英”向 “大众”的转向,山水画的创作受其影响,有太多的画家对思想和美学不再关心,而仅仅着眼于传统的因袭和技法的雕琢,从而使未加选择、未经思辨的美成为争相诉说的由头,殊不知他们所描绘的不过是业已风干的空洞符号,由于时空纬度的缺席,它们已不再具备原有的意义与价值。

陈丙利博士 雨来秋色寒 34x137cm 2019年
不同的是,从陈丙利的绘画中可以读到,他在某种程度上依然保留有“八五”美术时期绘画界对于宇宙自然、人生世事热切的终极思索和追求。也许,他是正确的。绘画的背后,如果缺乏了一重深沉的诗意吟哦,不知道所谓创作还能在多大程度上是名副其实的。
而这也正是陈丙利展开自己绘画创作时执意避免的。
有论者道,传统的、古典的美是和谐的,而现代(包括后现代)的美则往往呈现出一种矛盾、纷乱、无序的性格。我基本同意。我想说的是,以此为基点来衡量陈丙利的绘画,我看到的是,似乎他在有意的融合两者——在对现代美的表述中,有意无意间还有着不同于现代美的、一种对于和谐的向往。

陈丙利博士作品
大概,这才是他绘画创作的根本所在。
未完待续......
作者:陈丙利,山东临朐人。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师,艺术品鉴藏与市场研究工作室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南开大学艺术博士,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硕士。作品被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吴冠中美术馆等多家单位和艺术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