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导语:
《岁月本长》PART3评论文章《河原嫁女》的意义,选自2001年深圳大学图书馆举办“孙本长乡村田园画展”学术交流座谈会上程征的发言。程征系著名美术评论家哦、陕西国画院研究员。 程征先生
《河原嫁女》的意义
程 征
今天参加孙本长乡村田园画展学术座谈会,与深圳大学师生及艺术界的同行一起交流,机会难得。我在陕西国画院工作,受何香凝美术馆之邀,来深圳策划《华侨城雕塑》一书的编撰事宜。那天在华侨城很意外地遇见孙本长先生,这是一种缘分。
下面我谈谈我对本长绘画作品,尤其是他的代表作《河原嫁女》的看法。看孙本长的画,会给我一种感觉:你尽管放心和作者打交道吧!同他交往,你是不会上当的。因为作品里融入了画家的真实信息,可以触摸到画家的心性,是装不了的,所谓“画如其人”。当下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泡沫,反映到人们的心理,是一种被掩盖着的浮华情绪。但这一点我们在孙本长的作品里是看不到的。相反,相对于“浮华”,他的作品显得“实”,诚实、充实、实在的“实”。他的成名之作《河原嫁女》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艺术,对生活,对人的真诚。这幅作品集中体现了他的生活观和他的艺术追求。
孙本长的绘画作品有自己的风格面貌,无论工笔与写意,力图每一幅达到尽善尽美,都是好作品,都画得很到位。
孙本长擅长工笔画。选择工笔,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画家的内在气质所决定的。传统的工笔画通常以表现秀美细腻见长,而用工笔表现北方人文景物厚重雄壮的壮阔气概则比较少见。欲要以工笔之细腻表达景象之壮阔,把两个极端的图像因素与审美性格矛盾地揉为一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和艰难的课题。可是孙本长勇于面对这个课题,不仅用工笔画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道难题,而且表现得非常到位。这也使《河原嫁女》成为一幅工笔画史的经典画作。他的作品既有宋画风骨,也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活气”。一方面他从自然真切的审美情趣和写实的水墨艺术手法两方面广泛吸收了宋画传统,营构塑造;另一方面把宋人追求自然之美的态度与当代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结合起来,大胆地发挥艺术想象力,传达一种既普通又特殊的人与大自然之间相依相存的密切关系,使作品获得鲜活的感染力。
孙本长求“实”的心性与北方的人文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呼应,不像江南才子,小家碧玉,秀美飘逸。相反,他的长处不在小巧,而善厚重博大。他乐于画大画,用工笔画气派壮阔的大画,专写北方汉子骨子里带有的北派气质,北派风骨。
他在80年代末创作的《河原嫁女》,从题材层面来看,是黄河岸边农家的婚嫁场景,而在看似描绘乡土风情与民间生活的表象后面,却通过黄河、黄土高原等河原气象而写其壮阔,民风的厚重,有着重大的精神隐寓。创作《河原嫁女》的时代背景是国家正在蓬勃展开的“改革开放”,是经历了不堪回首的华夏民族的百年衰微,意欲实现民族复兴的大潮。经历这一时代性的精神洗礼的艺术家,作为这复兴大业中的一员,要用他的画笔,来表达生活在这个时代一代人的心声。看似平静,而一旦爆发即无可遏止的黄河浪涛;貌似贫瘠,水深土厚的黄土高原,不仅过去孕育了五千年文明,而且积蓄了改变落后面貌的精神力量,已经到了振兴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腾飞,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时候。这是作品的重大而深沉的内涵。
“五四”之后的近代时期,有两代画家热衷于表现黄土高原。第一代如古元、王式廓、石鲁等。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把黄土地,黄河作为革命圣地而表现描绘。但到了改革开放的80年代,以孙本长为代表的青年画家,对黄土高原的关注,与上一辈人不同了,开始把描绘黄河、黄土高原作为一种表现“符号”。这种“符号”所指代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强烈的寻根意识,成为一个时期的典型的,时代性的精神行为。艺术家们通过他的艺术创作去努力挖掘。这种挖掘不是保守的恋古,而是想我们怎样能够在生活的土地上,再生长出一株强壮的大树,重新繁盛辉煌,荫翳天下。因此80年代中后期有一大批画家在画黄土地和黄河这一古老的题材,画那里的山山水水,在那里寻找民风,民情,民俗。一时期,美术,电影,歌曲,大风刮过黄土高坡!
孙本长以《河原嫁女》为代表的及90年代初创作的一系列表现黄土地的作品,很及时很真切地反映了80年中后期中国文艺界的思想状态。这也使《河原嫁女》成为一幅具有典型的时代性的美术作品。所以她理所当然地连获“三连冠”: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首届中国美协齐白石基金奖及日本日中友好会馆大奖。90年代初,《河原嫁女》到日本展出时曾引起轰动,权威美术评论家河北伦明先生曾给予了高度评价。当时曾有不少人认为 《河原嫁女》应该得国展金奖,我看这种争论是正常的。
一次全国性大展,一个特定时代出现的典型作品,在其艺术本体的探索性、创新性,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的深刻性,其意义必定是历史的。历史会记住孙本长的《河原嫁女》,会记住孙本长。孙本长《河原嫁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