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邵璞:著名诗人、书画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979— 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95年—1997年在日本金泽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任编辑、记者。继承和发展了焦墨艺术大师张仃先生焦墨艺术成就,在中国画焦墨艺术领域尝试进行了多方面创新,在焦墨中国画笔墨探索方面独树一帜。
碧瓦千重合 珠帘一桁平(一) 137x68cm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画家》杂志总编辑)
我觉得邵璞的焦墨山水或者焦墨艺术很有特色,很有个性。我这几年一直在提艺术要有现代性,强化个性、简化形式,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往往反对的就认为简化形式就是简单。其实并非如此,我的意思简化形式是单纯,而且是一种丰富的单纯,我觉得邵璞的焦墨艺术就是一种丰富的单纯,一种丰富而单纯的笔墨语言。
我注意到他的诗歌,他早期写的一些诗歌,“少小情怀总是诗”,他是从一个诗人的角度来切入绘画的,包括他早期彩墨山水,后来逐渐过渡到焦墨山水,但是诗的味道始终是很浓厚的。尚辉的文章也提到,强调他的诗意、诗性的表现。我觉得现在的山水画也好,中国画也好,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诗意缺失。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本来就是一个诗性文化,可是现在传统文化流失了,而且无可挽回地流失了,甚至是大面积的滑坡,我们现在的文学艺术都在滑坡。
我觉得最主要的流失就是诗性的流失,没有多少人读诗写诗。包括我们绘画,强调的是笔墨,很少强调诗意,认为诗意是过时的农业社会的东西,实际上不是。张仃先生讲守住中国画的底线是笔墨,如果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诗意就是中国画的底蕴。如果中国画没有了诗意,从内里抽空了中国画的底蕴,这就是我们当代的中国画创作之所以品位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邵璞是从诗走进画的,不光是以书入画,还运用了书法的元素,运用在他的焦墨创作当中,更是以诗入画。我们古代有书画一体的传统,但是同时也有诗画一体的传统,如果说邵璞早期的诗,《周末我们去了女生宿舍》还比较清晰,他后来的一些诗《偶遇》就比较朦胧,为什么入选朦胧诗选呢?是从清晰走到朦胧,这是那一代青年诗人的共同追求。他的画也是从清晰走向朦胧。如果工笔画好比格律诗,写意画就好比自由诗。邵璞的焦墨山水就属于自由诗或者水墨朦胧诗,焦墨朦胧诗,不是特别清晰的,和张仃的焦墨山水从写生入手还不太一样。
我看到一些文章,说邵璞用焦墨提纯诗意,我觉得从另一方面来讲他应该是用诗意提纯焦墨,焦墨和诗意,笔墨和诗意是互动的,如果没有诗意做底蕴的话,焦墨必定是肤浅的。《一代名画》里讲墨分五色,但是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意象,是要写意的。所以,我同意孙克先生的,邵璞的焦墨山水是写意的,而且是写诗意的,并且写的是朦胧诗。因为尚辉分析的特具体,枯和润,刚和柔,淡和苍,这些都是具体的技法的分析,特别的精确。我看他的焦墨山水,感到他的作品在笔墨上非常的有节奏感,或者说有韵律感,这可能是来源于他的诗歌修养,因为我主要研究印度美术,有一个印度诗人泰戈尔,泰戈尔没受过系统的绘画训练,但是他晚年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评价。
泰戈尔有一个理论,他说我的画用线条画出的韵律,这个韵律是一种宇宙生命的神秘节奏,这是从印度的传统哲学过来的,强调韵律感,我虽然没受过绘画的训练,但是我受过韵律的训练,诗歌的韵律,思维的韵律的训练。我觉得邵璞的焦墨山水的韵律感特别强,节奏感特别强,无论是笔墨的轻重虚实,这个感觉都是很强烈的,整体看来又非常的空灵。所以,我觉得读了他的作品和我们现在在市场上看到的千篇一律的水墨画不一样的,他是有深厚的诗性的味道。
春随香草千年艳 人与梅花一样清 51x192cm
出天山骑 192x51cm
处和乃清(一) 137x34cm
家少楼台无地起 案余灯火有天知 192x51cm
竟将云梦吞如芥 求信君山刬不平(二) 34x137cm
境由心生 137x34cm
客来客去吾何孤 山静山深事亦无 137x34cm
老在须眉壮在心 137x34cm
裏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192x51cm
太羹有味是读书 137x34cm
线者为笔 染者为墨 笔中有墨 墨中有笔 137x68cm
线者为笔 137x34cm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