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学习之难(一)

https://image-artexpress.artron.net/app/toutiao/2020/0223/158242617765619540.jpg

张应中作品《滂沱》

(布上油画 81cmx60cm 1994年)

 学习之难(一) 

“学习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当然不是李白的诗。但用李白形容蜀道之难,来形容艺术道路之难,我以为并不为过。不是常有人说:“搞艺术要形成风格,真是比登天还难”吗?风格与“品牌”不同。“品牌”乃商品“样式” 的称谓, 它是艺术之天敌。“风格” 则必须有艺术的“风骨”, 它跟学习传统相关,更跟传统有一把“比” 。而“样式”、“品牌”不一样,它们缺乏这种可比性。

因此,艺术道路之难,就难在“学习” 这个问题上了。

 

其难点有三。  

其一,做一名艺术家,难得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不是不肯有,而是“难得”有。因为,艺术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事物,其核心价值,就在必须依据艺术家自身的状态来展开,否则便失去“真诚”,沦为“虚假”和“抄袭”。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东西,会叛离自己的中心地位,去向别处靠拢。太阳永远不会绕着地球转,艺术当然也是这样。所以,在“艺术风格”的追求上,总是相互间越拉越开,只有作为商业“品牌”之物,为利益所趋,才会出现互相越靠越近的现象。因此,在艺术作为上,我们总觉得,仿佛每个艺术家 都是狂妄自大之徒,既不虚心,又特自信。我心想,这也怪不得艺术家。

其二,艺术表现的,是艺术家的“心灵”;它代表的,是艺术家的“灵魂”。心灵与灵魂,不仅意义上抽象,实际用上更难以捉摸。“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事,绝对是少有。在通常情况下,摸不着,捉不住的事,是学不来的。比如,梵高作品的“色线”,塞尚作品的“色团块”,莫奈作品的“色点点”,和他晚期作品“乱麻”一般的涂抹,都是一种心灵与精神的体现。这些,让后辈怎么去“学”?怎么去“通”?即使硬去学,在用笔用色方面去模仿,也是“徒有其表”,还冒着被人“一眼识破”的危险,所以有心人只好惧而远之。 只有代之以照相用的古典绘画形式,才被大量艺术家沿而用之,因为它,显示的是“别一种的心灵”——高级技能,大众欢迎。还不被指责为“抄袭”和“模仿”,安全又可靠。

其三,艺术是不可学的。托尔斯泰就认为,艺术家是不能被培育的。不少艺术名家和非名家,搞了一辈子艺术,最后得出教训也是:不能再让自己的儿孙“学习艺术”了。因为,艺术由“智能”与“技能”两方面构成。左拉说:“艺术家中有两种人,即诗人与技师。诗人是天生的,技师则谁都可做。”艺术的决定因素是“智能”——即天生聪明,非学之可得的。所以 ,很多人,只能在“技师”方面发展,成为“技术大师”。

李白毕竟是李白,当年登上蜀道,以他“诗人”艺术家的气质,遥望蓝天,深有体悟,才发出征途险阻的感慨。我们没有这种感慨,是因为我们往往把“学习技术”当成了“学习艺术”,更常常将“钦佩技术”当成“赞赏艺术”了。对“艺术之征途”,还缺乏真正的体悟与了解。

——2009.04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