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这是一次与往常不同的写生。
2015年我告别深圳大学讲坛之后第一次带一批年轻人外出写生,大都是来自深圳中小学的美术教师,他们毕业于不同的美术院校,其中不乏有多年的水墨写生经验,仅少数几位水墨画爱好者。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在开班讲课时我对大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写生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表现来自自然气息的自我感受,表现自我感受的笔墨体验。
整整七天的写生,每天早晨六点钟左右起床,画完一幅之后早餐,再赴写生地点,中餐常常在写生现场解决,晚上九点讲评。烈日暴晒,无论怎样躲阳光,总是热气通人,常有蚁虫叮咬,有人戏称“魔鬼营”训练。其实没有人抱怨这些辛苦,大家都是热爱水墨绘画オ自愿聚集在一起,选择了,就是一种对艺术的态度和生活方式,整个过程紧张而快乐。对我来说,言传身教,自己首先画好画才有可能去影响别人。几十年教师生涯养成的习惯让我觉得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随心为之,看到大家不断有起色,高兴也油然而生。难忘的七天,每人都有不同的收获,不只是画了多少幅写生作品,更重要的是对水墨写生的体验有了新的感悟。在大家的画作里我可以明显感受到一些鲜活的气息,临别赠言时,感慨良多,我期待他们在写生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而我在与他们对话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一些启迪。
此行河源,从万绿湖到南园古村再至苏家围,山峦叠翠,湖光水色,树木葱郁,自然风光转化为水墨的演绎,不只是追逐形态的变化,还有不同墨韵的气息。南园古村残存的断壁老墙,空寂的深宅大院,令人可以触摸到远去的时光,在静谧中静思遐想,岁月留痕,画面里似乎也可以听到回声。带着一种特定环境引发的情走进画面,写生,写生活印记,写生命感悟,也就会自然而然产生,写生的快感也会乐在其中。苏家围,一个有生活气息的客家古村落,延续着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记忆,山野间,炊烟袅袅,飘忽着客家米酒的酒香,农家小院,东江边古榕树,祠堂前的荷塘……在酷暑的炎热里深深的喘息。此时此刻的户外写生,着实是一种修炼,结束前,天公作美来了一场疾雨,为此行写生送个大礼。
此行河源,与往常不同的是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根弦,要注息画面一定的完整性,又想做一些尝试,譬如对自然中的形态元素做一些点线面和肌理的归纳,组合与解构,包括用笔用墨的思考,试图找一些有新鲜感的表现形式。“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势,非照搬自然原形,而是胸中气象与自然感受相融在画面结构上的表现;质,也非描绘对象质感,而是一种超乎物象之外的品质、品味,意趣。从画理上分析与思考是一种解读,重要的是落在画面上。“道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一种思考与实践结合的写生放式,重要的是在过程中的感悟,更是长期的坚持与修行。难忘此行,走进自然的纯净和回归教学的热情,还有一批年轻人在水墨写生的路上同行并进,这里没有带着光环的平台,只有对水墨画艺术的挚爱,年轻人带给我的感动让我觉得珍视,写生路上,当以坚守。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