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曹魏羌人向汉人输粮
作为游牧民族的羌人早在战国初期,就已进入半牧半农的生活。秦汉以后,由于政府力量的介入,羌人的农业经济迅速发展,他们在今湟源到永登间开辟了大量良田,曹魏时期,羌人生产的粮食竟然还可以向汉人输出。徐邈为凉州刺史时,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在酒泉、武威建盐池,以此向羌人换取粮食。由此可见羌人粮食储备的丰足。到了晋末,河西成为割据政权的风水宝地,应当说羌人为割据政权的物资供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诸凉抢夺羌部人口
前凉之后,其他诸凉并立,开始了人口的争夺战,被掳掠最多的是羌民。如南凉,由于鲜卑部男子人人习战,造成农业劳动力奇缺,这使“专以徙民为务”成为南凉割据政权的重要特点。建和三年(402),“徙显美、丽靬二千余户而归”。《秃发利鹿孤载记》)丽靬是羌戎的一支。
又如弘昌五年(406)“徙西平,湟河诸羌三万余户于武兴、番禾、武威、昌松四郡。征集戎夏之兵五万余人,大阅于方亭”,(卷126《秃发利鹿孤载记》)可见羌人还是其人口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割据政权的徙民实际是军事性征服之后的劳动力搜刮,便于扩大屯田,提高产出,为其自身及四处征战增加物资供给。弘昌五年迁徙到武威等四郡“诸羌”如果按每户垦田四百亩计,四郡当有三万多顷土地得到开发,这四郡由“诸羌”经营的田地遂成为南凉的粮食储备支柱作者:老赵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