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从传统中吸取 在自然中感悟

  在南艺上学期间接触到两位工笔花鸟画老师—李长白和刘菊清。他们都是享誉画坛的高手,各自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留校后,李长白老师给我们几个留校学生制订了一套培养计划,先是很规范地临摹一套花卉设色和翎毛设色范本,后又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写生各个季节的花卉、植物,从中掌握花卉用线造型处理方法和构图规律。之后我们又随刘菊清老师到杭州、上海看展览,拜访画坛名家、老师。还一起去菏泽、云南等地写生。刘老师是写生高手,她的写生形态生动、用笔肯定、流畅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们把中国画的传统形式和理念像种子一样撒播在我心里。

  学画初始,我写生了大量的植物、花卉。大自然使我深深陶醉,它不仅有丰富多彩的外在美,而且还蕴涵着无数的艺术途径和形式美规律。我想,我们的先辈在宋徽宗时代就已沿着大自然为他们开启的途径登上了艺术高峰。他们创造总结了工笔花鸟画的构图规律、勾线设色技法,特别是以写生的手段深入自然、感悟自然、创造自然的创作途径。作为中国画的传统,这种艺术语言和作画方式传承至今仍然是学画人进入中国画领域的必由之路。我由衷地感谢老师们把我领上了这条路,走进了这扇门。

  学画之路虽然寂寞又漫长,但我沉浸其中,得到的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创造的快乐。我没有刻意地去追求技法的创新、风格的独特,而是向往着在作画过程中绘画语言能自在流畅、准确达意,从而可以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性情,并向往着其过程像做游戏那样轻松愉悦。作为现代人,生存方式和艺术思维已和古人大相径庭,艺术语言不仅要传承,还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更丰富、更达意。我在作画过程中不自觉地融入了自己的艺术理念,并把学过的绘画知识、技能糅合进去。我想,所谓绘画风格,就是用最贴切的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感兴趣有追求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喜爱有增无减。前人矗立的一座座山峰,我高山仰止,但我在艺术之河中徜徉,付出了,也得到了,我知足了。

  2011年1月于青山湾

作者:张晓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