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自杀不易,活着更难

天气: 晴朗
心情: 高兴

2007125,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余虹在家中坠楼身亡。

关于余虹的死因,有各种猜测。其中说法之一是认为他患上了精神抑郁症。其实,这几年来,因抑郁症而跳楼自杀的常有耳闻,从大明星到女博士等等,只是听多了,也就有些麻木了。而余虹的死却引起了我们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

余虹曾于913最后一篇博客《一个人的百年》,其中写道:

事实上,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里知道?更何况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的尊严与勇气的表示,至少是一种消极的表示,它比那些蝇营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像一个人样地活着太不容易了,我们每个人只要还有一点人气都会有一些难以跨过的人生关口和度日如年的时刻,也总会有一些轻生放弃的念头,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自杀不易,活着更难,当然不是苟且偷生的那种活。

 

德国诗人里尔克曾慨叹一切存在者都处于无庇护状态,人尤其如此,也正因为如此,人需创建自己的保护以维护生存的安全。人的庇护从何而来呢?现世的社会和彼世的信仰,前者给人以生之依靠,后者给人以死之希望。所谓善(社会正义与神圣信仰)者非他,人的终极依靠是也。在人类的历史上,人们以各种方式创建着这种善,也以各种方式摧毁着这种善。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曾创建了一个以家庭、家族、乡里、民间社团、宗法国家和儒家道德为社会正义的此世之善,也创建了以各种民间信仰(迷信)和道释之教为灵魂依托的彼世之善。尽管这种善并不那么善,但好歹还是一种脆弱的依靠和庇护,可悲的是,近百年来连这种依靠与庇护也几乎在革命与资本的折腾中消失净尽了。

 

从余虹这篇博文中,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余虹为什么会选择自杀这条道路。当一个人没有信仰、没有寄托、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即使有再大的成就,也不足以填充他的心灵,也无法维持他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与其苟且偷生,还不如有尊严的选择死亡。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吧,人心叵测,物欲横流,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人们好像变成了赚钱的机器,却无视生命的意义。于是在滚滚红尘中越陷越深,终于迷失了自我。

余虹的死无疑提醒了我们人生的意义,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有日出也有日落,当日常生活的重负与担当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要靠什么才能全身避害而且持守生命之光?当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是在不如意的生活中沉沦,还是在一种精神超越中自持?余虹轻轻的一跳,带走了他所有的困惑与哀愁。我们只是祝愿他能在天堂的另一端找到自己的庇护与归属。

 

作者:malin_rock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