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彩笔杨郎久见知

作者:包立民   十多年前,就听说苏州有个杨明义,版画、水墨画兼擅,专画江南水乡。杨明义画江南水乡真又美,名扬大江南北。不久他就销声匿迹,似乎从画坛上失踪了。九十年代初,荣宝斋画廊推出了一个画江南水乡的新秀,也是苏州人,初初一看,画风极似杨明义,但看题款签名印章又不是杨明义,这位新秀的画在荣宝斋也着实红火了一阵。改革开放后的京城画坛,新人新秀层出不穷,像走马灯似的各领风骚,长则三五年,短的只有五六十天。   第一次见到杨明义,是在1994年秋天闻名十年后。这一天,第八届全国美展评奖活动在京结束,评委纷纷启程回府。我与晁楣、李焕民相约,在他们下榻的招待所见面,并索取李焕民的自画像(晁楣的自画像已交)。正当我与晁楣在房内传阅李焕民的自画像,门外又走进一人,人高马大,方头大耳,留一圈络腮胡子,披一头长发,操一口南腔北调。他是找李焕民的,我悄悄问晁楣,这是何人?晁楣有点惊讶地反问:“苏州杨明义,你不认识?来介绍一下。”当我与杨明义的手握在一起时,不约而同地叫道:“幸会,幸会;有缘,有缘。”   幸会的结果是,他画了一幅背着画夹、相机匆匆地行走在横跨威尼斯与苏州——东西方水上名城的大桥上的全身点景人物肖像,我则配了一篇题为《东西方文化的使者》的短文,一起收入了《百美图》中。在这篇配文中,我粗心地把杨明义写成了杨明仪,引起了他的不快,来了一封声明信:“我叫杨明义,不叫杨明仪。”可是书已出版,木已成舟,怎么办?正好《天津日报》一位编辑约我写一组《百美图外》的文章,于是灵机一动,写了一篇《我叫杨明义》的更正声明文章。   说句心里话,我约杨明义画自画像,为他的自画像配文,阴错阳差误写了他的名字,又补写了一篇更正声明式的文章,写来写去有一点我始终不甚了解,他为什么要离乡出国?出国后绘画作品有何新境?由此萌发了再见一面详谈的想法。   机会终于来了,今年4月上旬,我应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之邀,参加建院七十周年的校庆活动。适逢杨明义来电告知,他从纽约回到苏州,约我前去一晤。于是提前起程,绕道苏州,逗留了两天。也正是在这两天的交往深谈中,我对杨明义其人其艺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听了杨明义出国前前后后的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我对他说:“你的故事可以写一本书,书名就叫《杨明义传奇》,等我退休后,你口述,我来笔录整理如何?”他听完笑道:“看情况罢,看有没有闲空?”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这次苏州之行的最大收获要算看画——在杨明义的画室里看画,一边听音乐(他作画喜欢听音乐),同时看画的有常州水墨画家兼刻纸家周蕴华,苏州版画家及水墨戏曲人物画家潘裕钰。观赏的画是一部24开的册页,画的全是江南水乡,题材相同,场景大同小异,风格技法亦小异大同,奇怪的是没有雷同厌倦感,每幅册页中总有一点闪光新鲜感,令人饶有兴趣地看下去。   杨明义作画,擅长用水、用墨、用色。江南水乡的主要特色是水汪汪,水濛濛,水灵灵,汪汪形容水面之多之密,濛濛形容水气的氤氲迷濛,灵灵形容水质的鲜活灵动。明义画水,抓住春夏秋冬四季变幻,抓住晨暮午夜四时变移,抓住云、雨、阴、晴、雾、雪天气变化;在水汪汪、水濛濛、水灵灵上大做加减乘除的水面文章。明义用墨色,多用淡墨,多用淡彩,墨彩中饱含水份,很少用浓墨重彩,更少用焦墨。因此他笔下的水乡,具有“水墨淋漓障犹湿”,画幅上有水淋淋湿漉漉的艺术效果。当然水墨淋漓障犹湿,不是杨明义的首创专利,但是他在水墨的运用上较之南宗山水的开创者,较之同时代的江南画家,确有独到之处。   最令我击节倍赏的是他一幅画册中的雪景山水——《江南瑞雪图》(392×98厘米)。据他告诉我说,这幅画绘于美国纽约高层公寓,一个冬日纽约大雪,从窗中看雪景,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一片片、一层层地堆砌在高低不同、各种形状的屋顶上,蓦然间他联想到姑苏城里的雪景,激发起他的思乡情怀,于是铺开丈二匹宣纸,用排笔一道一道,一层一层渲染、勾勒,点缀出这幅荧晶厚白,生机盎然的姑苏冰雪世界。他笔下之雪,有块石感、厚重感、透明感,无论在量感、质感、亮感上都给我以亲近的审美感(也许与我出生在江南水乡有关)。   杨明义告诉我说,十年前他单身闯美国时只带了三百美元。而今他凭着创造性的艺术耕耘,凭着他独具特色的中国江南水乡画,终于打进了美国的艺术世界,打进了东南亚的艺术市场。他成功了,在美国初步踏稳了脚跟。但是这个高速度、高效率、高消费、高享受的高度现代化的国家,在他的心目中却越来越变得生疏、遥远。美国梦醒了,又坠入了中国梦、江南梦、姑苏梦,在美国呆的日子越长,他的故土故乡梦做得越多,思乡情绪越浓,为了渲泄思念情绪,他不断地画江南水乡,可是越画越思念、怀乡。他不擅作诗,也很少在画中题写前人的诗句。可是画中却洋溢着诗意,洋溢着思念故土故乡的不尽的诗意。难怪现居澳大利亚布里斯本的黄苗子看了杨明义的近作后要题诗道:“   彩笔杨郎久见知,披图真个画中诗。留连花草三生梦,抒发家山不尽思。   近几年明义回乡的次数越来越多,回来后就马不停蹄地外出写生,不断搜集创作素材,补充营养。中国画的根,毕竟长在中国,江南水乡画的源,毕竟流在江南。   归去来兮,杨明义!   (文章来源于《水墨之旅》)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