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艺术博览会需要“清晰的结构”——秦思源分析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新突破
文/曹晓光 Muse Art 编辑 ——2009年5月底撰文
秦思源离开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转而加盟2009年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引发艺术各界人士的关注,不少人投来质疑的眼光。对此,秦思源如是说,在现今经济危机的环境下,作为主办方的博罗尼亚展示公司在具备成熟的博览会运作机制的基础上,希望能避免惯性思维,寻找新的可能性。所以,对2009年上海当代博览会而言,总监人选则需要精益求精。这个人既要了解国际管理模式又要了解中国艺术发展,还要理解主办方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同时必须拥有中西方双重背景。对于秦思源而言,此次加盟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毕竟非赢利机构与赢利机构的运作机制完全不同。对此,他有自己的见解:市场和学术是一张纸的两面,没有艺术市场就没有艺术界的发展。作为博览会,需要寻求一种清晰的结构、专业的运行模式,通过独具匠心的版块设计等具体的“艺术内容”可以实现学术和商业的共赢,扫除外界的忧虑。
秦思源认为,博览会不同于双年展,必须是中性的载体,要给予画廊最公正的表现机会。博览会是艺术和市场的结合体,应该从艺术内容与市场组织形式两方面去考虑博览会的主要思路和结构,并清晰的体现出来。据他介绍,2009年的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整体不会有大主题,但会有小的单元主题。在艺术内容方面,将博览会一直存在的“惊喜的发现”版块改为“发现”。之前的“惊喜的发现”主要以寻找新的、年轻的艺术家为目的,但是这样存在问题,即:相对而言,新的艺术家要完成很好的作品比较难,因为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善和成熟自己的创作语言。博览会应该更注重好作品本身。而现在的“发现”很有挑战性,因为它是一个商业性质的学术实验,一个开放性的展览,既开放又明确,每一个项目都有画廊和艺术家的标牌,既要符合主题展的风格,又要体现商业诉求,需要精确的设计才能体现出清晰的结构。“发现”由主题展览和高级论坛两部分组成。其中,主题展览的展示面积达到2000平米,加之25米高的拱形顶,VIP客户可以从外边不经过大门而直接进入大展厅面对“发现”版块。这个版块是没有展位的,更像是一个群展,其设立的目的是即时给观众一个强烈愉悦的视觉感受,如同大餐前的开胃菜,给藏家一个期待,吸引他们继续观看。论坛则邀请国际艺术界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对于版块调整的原因,秦思源的解释是,现在艺术家、评论家与策划人都在讨论“当代艺术到底是什么?”,“怎么去描述?”等诸多问题,中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针对性地展开谈论,给收藏家一个参考性的答案”。在这个探索讨论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新的东西,“发现”的价值得以实现。
为了增加学术的可能性,秦思源另外邀请了三个分展策展人,主题展览由片冈美(Mami Kataoka)与汪建伟共同策展,高级论坛则由安东.维德克勒(Anton Vidokle)策划。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职业背景、思维模式与自身资源都不一样,这样组合的策划团队相对合理,既有多元思想的碰撞,又可以集中执行保证效率。博览会的作品由三个策展人亲自选择,然后再跟相关画廊具体谈判。
在2009年的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的参展画廊中,本土画廊与国际画廊的比例为1:1。对于普遍存在的博览会判断标准,秦思源认为不应盲目迷信国际化,实际上市场不能支持如此多的欧美画廊,应该将其调整到符合市场的状态。同时,还需要其他计划来刺激市场,如“亚太收藏家计划”。这是一个与博览会并行的艺术项目,主要针对亚太地区新崛起的艺术市场。具体组织方式很灵活,通过合作伙伴对博览会的赞助,实现信息指导与资源共享。比如,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为合作伙伴做相关指导和咨询;收藏家可以注册会员,参与主办方组织的艺术活动中;拍卖行通过赞助,获得更多的收藏家资源;在主办方组织的各种活动中,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新的市场需要引导,尤其在经济危机爆发,中国艺术市场的真实状态还不明朗的时候。刚开始时,应该主动与商业领域的收藏家群体交流,加以引导,培养他们鉴别选择艺术品的能力,了解他们对艺术品的需求,让收藏家成为选择者,主动与艺术家和画廊接触,并收藏作品。
经济危机下,很多艺术机构都在打学术牌,学术已经成为一种虚假和可操作性的标榜,成为一个公关策略。针对这个问题,秦思源表示,学术是对内容的一种交待,是一种严肃的态度。大家都标榜学术的时候,“学术”这个词就没有意义了。学术和市场并不矛盾,只是操作方式不同。在一个不成熟的艺术系统里,二者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既存在非常商业、学术成份很低的畅销作品,也存在完全不涉及市场、高高在上的实验性作品。但这不是艺术市场的运作规律,理想的艺术市场是由具备学术成份、质量保证、研究价值的好作品构成的。有学术价值的东西一定会有市场价值,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随着艺术市场与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的联动日益增强,博览会也不断地提出一些新的运作概念。博览会和双年展在组织模式上相互借鉴和融合,越来越接近。对此,秦思源有他独有的眼光:“博览会和双年展越来越像,这是艺术发展进步的需要。博览会为了吸引更多、更好的收藏家,必须越来越学术,对画廊和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样,双年展越来越依赖一部分商业的支持,这都不是什么坏事”。好的博览会首先要做到经营运作的规范化,同时应该摒弃商业和学术二元极端对立的概念。“商业和学术分家,就会变成死板、无聊的博览会,独立双年展、美术馆展览也是一样。双年展或博览会的参展作品,本身就应该是经得起学术检验的作品”。当然,中国的艺术市场刚刚开始,还没有在复杂的市场生态链中找到一个拥有统筹性的平衡点,还需要慢慢丰富与完善。而这“正是我们现在做的工作”。
作者:曹晓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