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炉均釉与窑变釉


炉均釉与窑变釉
    
 瓷器发展到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创新了很多新品种,无论是器型,用料,纹样,釉色诸方面都有很大发展,特别是釉色方面,可谓是历朝历代之最。
     
炉均釉创于清雍正年间,盛行于雍正,乾隆二朝,因低温炉内烧成仿宋钧釉而得知其名。《南窑笔记》载;“炉均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釉中含有粉剂,故而釉厚不透明。釉面均开细小纹片,其结晶呈色多种,深浅不一,有红,兰,紫,绿,月白等色(如同有铅器表面的反射光泽)並熔于一体。在器物釉面上形成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有的弯曲,有的垂直,还有的似山岚云气与斑点交混在一起,布满器身。如同五彩缤纷的孔雀尾羽一样,整齐美丽。釉中的红色並不太艳,红中泛紫,犹如刚成熟的高粱穗色。兰釉则如水波状,雍正年间的炉均釉基本上都保持这一特征。
      
到了乾隆,虽有短暂的持续。但在釉面上已起变化,逐渐蜕变为交织的密集点状的蓝,绿,月白等色。雍正,乾隆的炉均釉除了密布小点外,並有少数为大圈状,颇似孔雀尾部的花纹。道光以后炉均釉,多成匀净的细密小点状。
    
 窑变花釉又叫钧红花釉,它是以钧红作底釉,在釉料中除铜以外,还含有微量的铁,钴,锰等呈色元素。在高温烧制时,各种金属粒子自由结合,形成丝状花纹和斑点。在釉面上呈现出美丽的兰,绿,紫,青,酱,褐,月白等色与红色交融在一起,千变万化,有的如垂流,有的似火焰,有的结晶组合成奇异的花朵,有的如激流瀑布汇集在一起,十分奇妙。它与钧釉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
南窑笔记》载;用白釉为底,外加釉里红,元子少许涂于胎外,入火使其流淌,颜色变幻,任其自然,並非有意预定达到某一色泽,复火数次烧成者,其色更佳。雍正窑变以红为主,流淌交融着天兰,月白,绿,褐等杂色,千变万化。其中较红的称火焰红,偏兰的称火焰青。雍正窑变常见有兔丝纹,后续各朝窑变则成块状或圈状。
     
 据研究,窑变花釉奇丽釉面的产生,主要是利用了一种覆盖在钧红釉表面的特制釉料,称之为花釉。並通过高温窑火,借釉料的垂流而自然形成。因此釉的原料配方以及烧成是釉面色状形成的重要环节。
     
 其工艺流程是用已烧成的钧红瓷沾一道钧红釉,再在表面涂滴一种熔融温度较钧红还低的花釉,这种釉内含钴,锰,铁的硅酸盐熟料组成,用笔涂滴,注意疏密粗细,要求滴成蚯蚓盘绕状。在1280---1320度的高温下,以还原焰烧成。
      
雍正朝创烧的窑变花釉和炉均釉传世器物较多,主要器型为立器,即瓶,罐,炉,尊,花觚等,外罩上窑变花釉和炉均釉,风格独特,也是民间收藏中的一个门类。它的形成与宋代钧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清三代瓷器中也有它的独特之处。然嘉,道,光绪各朝虽也有仿制,但由于施釉工艺以及配方上的不同,很难达到雍正炉均釉与窑变釉的韵味,其器型也不如雍,乾二朝规整,胎质不够细密,这些都是鉴定过程中的特征所在。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