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对“玛瑙为釉”及“寥若晨空”的认为
宋代杜官在《云林石谱》中记载,“汝州玛瑙石出沙土或水中,色多青白,粉红,莹澈少有纹理,如刷丝。
《清波杂志》中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
清乾隆梁问书《古铜瓷器考》中说:"逐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从以上古人之说,若是宋时汝瓷中确加入玛瑙成分,那将使工艺烧制又增加了一个难度。但事实上宋汝瓷的釉内是否真有玛瑙加入?是部分加入?还是在制作釉料的配方里就有?这就要看对汝瓷的分析和研究了,可通过釉料成分分析以及仪器测定看看在汝瓷真品中是否含有玛瑙成分?
宋汝釉面厚如堆脂,有的玉质感特强,宝光四溢,有如脂似玉的那种感觉,在釉下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釉下釉厚处有玉颗粒晶体,特别是从棕眼,缺釉部分和支烧点断裂处能发现。釉呈半透明状,迎光有些泛红及七彩光晕,这些特征在其它窑口的器物中是发现不到的。
从另一方面分析,宋代汝州盛产玛瑙矿,土中,水中均有。因而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玛瑙矿石资源,将玛瑙粉碎掺入釉内,才能烧制出如脂似玉,色如天青的佳色,这是及可能的。这也是为什么其它窑口,包括景德镇在内仿制汝瓷,为什么达不到宋汝那种釉面与釉色特征的主要原因。
汝瓷在鉴定中,有的著作中常用“寥若晨星”来比喻釉下气泡的稀少,而这种观点是古人对汝瓷的一种偏面论断。
真正的汝瓷釉下无气泡,这主要是因为它的施釉工艺为热熔釉法。将釉矿石粉碎后再坩埚中熔为釉浆,再将制成的器物坯料浸入釉浆内上釉。故宋汝瓷的釉比一般仿品要厚,然而,釉浆中没有水的加入故烧制后的宋汝釉中很难发现气泡(有个别宋汝在显微镜中发现及个别小气泡,不足为怪)。为此“寥若晨星”来形容,作为鉴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不确定的。
明代以后的汝瓷仿品,由于釉配方的改进及施釉方法不同,都有气泡产生,明代较少,不通透,清代较多,透亮,现代仿品有气泡的,也有无气泡的(使用热熔釉技术)这要根据汝瓷的其它特征综合分析,加以判别了。
为此笔者认为,汝瓷釉下有气泡的并非真正的宋汝,应该列为后代仿品,“寥若晨星”的比喻应该在汝瓷的数量上,对于古人的评说,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即不能全盘采用,也不能全部否定。通过自测,对比加以深层次的研究,探讨,利用科学手段进一步对汝瓷进行研究。
作者:瓷器鼻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