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丑小鸭变成小天鹅-..............粘土怎么样做成陶器的
陶器发明以来,一直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由丑小鸭变成小天鹅——粘土做成陶器也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也是古代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
传统的制陶工序并不是简单的捏泥巴过程。在选定陶土以后还得对其进行加工,即根据陶土的粘性人为地加进羼和料,改进陶土的成型性能,保证陶坯在高温焙烧时不开裂,不变形,提高陶器制作的成品率。配制好的陶原料还要经过粉碎,这样有利于在坯体在受热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进行,以便烧成并获得致密的结构,减少坯体的气孔率,增强胎体烧成后的强度、硬度和比重。捏练和陈腐是原料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古代捏练坯泥的方法,或者用人工足踩,手搓;或者用牲畜踩踏、石碾烂。经过捏练的泥制,为增加粘性,提高可塑性,还要进行陈腐,据陶工介绍陈腐的时间越长越好。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胎质细腻,就是经过长时间的陈腐处理过的。
制陶原料选定配制后,这就进入制陶工艺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成型。我国古代成型方法包括人工成形、轮制等。手工成形可分为(一)是捏塑法,一般适用于小件陶器;(二)模制法,就是将泥料放入有形状的模子里,待半干时取出而制成陶坯的过程,是一种较原始的制陶方法,适用于特殊器物来采用局部模制法,如龙山文化中的圆锥形陶模作为袋形足的内模,现在台湾高山族至今还保留有这一种成形方法;(三)泥条盘筑法也叫泥条圈注法、泥条盘筑法或泥条泥成法等,这是一种原始的陶器成形方法,先将泥拉长成条状,按器型大小将泥条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然后用拍子拍打,使之成形。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器物,内部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给人以古拙感。这种方法在新石器时代都已在使用。
轮制是古代较为进步的一种制陶工艺。它是将原料放在转动的陶轮上,利用其快速旋转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它的特点是器形规整,厚薄均匀,陶壁表里普遍有平行密集的轮纹,器底往往有线割的偏心纹。这种工艺大体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兴盛于山东龙山文化时期。
陶器坯体成形以后,还要进行修饰:首先,湿手抹平;从作坯体开始,就蘸水往上抹,使坯面不致过早因干燥而裂,同时可使坯表面平整并且可接合缝条,填补毛坯空隙。但不宜蘸水太多,否则会使泥坯软塌;其次是拍印,这样使坯体整体结实有纹饰,分段用的器物也在这一过程加以粘接修饰的,用拍子打光,使高低不平的坯体表面填平补齐,并使泥料中的片状矿物平行于坯体表面,增加光线的平行反射,减少散射,进而出现光泽。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彩绘进行坯体装饰。
在制陶过程中,完成坯体成形和修饰之后,还不算成品,还得进行焙烧。陶器烧制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们对火候的掌握,陶窑的发明是人能在较高的技术水平上控制火候的表现,但考古资料来看,最原始的焙烧方式可能是露天架火焙烧,目前所见的陶器大多是在陶窑内烧成的。
陶的装饰-给陶器穿上漂亮的衣服
人类伟大的祖先创造了精美、实用的陶器,它们不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还在装饰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谱写了世界工艺美术史上光辉的乐章。
装饰工艺是提高传统陶器质量和艺术价值的极为重要手段,特别是供陈设的美术陶器,更要求有较高水平的装饰。在我国传统陶器的发展过程中,在装饰工艺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和成就,对陶器的声誉增色非浅。
陶器的装饰就是为了增加陶器的美观,在其烧造之前对它表面进行的修饰加工。传统陶器的装饰方法有(一)表面磨光、就是在陶坯未完全干燥之时,用砾石或骨器等在其表面进行压或磨,使其成品表面发生光泽;(二)陶衣,也叫色衣或化妆土,用颗粒度较细的陶土加水和成泥桨,涂在陶坯的表面,烧成后,它的表面就着了一层薄薄的不同颜色的色浆,如附了一层陶衣,颜色的不同是因为颜色要取决于陶衣的成分。陶衣出现于仰韶文化的彩陶,它的主要目的主要使陶器更加光洁美观,另外的作用就是加固陶坯;(三)纹饰;陶器表面的纹饰是为了加固陶坯和增添美观,不同种类的纹饰,往往形成某一时代文化的特征,传统中古人常常用喜庆祥瑞题材,围绕“福、禄、寿、财、喜、和合、吉祥、如意”等内容展开,如以龙纹、凤鸟、羽人、四神等奇妙画面作为陶器的装饰。纹饰的制法大体有:1)压印,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纹饰,流行于整个新石器时代;2)拍印,这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中所常见的,流行于商周时期,这种拍印方法直到今天在许多少数民族的制陶工艺中仍保留着;3)刻印,4)彩绘,出现于仰韶文化或其它文化的彩陶上,5)附加堆纹;6)镂孔,也称镂雕,指的是在陶坯上镂成方孔、圆孔或三角孔等几何形状作为装饰。
五彩缤纷的陶器
我们伟大的祖先在漫长的陶器艺术史上谱写了缤纷多彩的陶器乐章。如古老的仰韶文化的彩陶、龙山文化的薄如蛋壳的黑陶等,以其独有的实用又纯朴的自然风格让世人瞩目,源远流长,并让现代人继承并发扬其纯朴艺术风格。
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广泛流行的一种精美陶器,它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多为手工制作,常见的器形有碗、盆、钵、罐、瓶等饮食器、盛贮器和汲水器等。主要特征是在陶坯上用赫、红黑等色进行绘饰的,再经压磨后烧制而成,其彩绘不易脱落。彩陶彩绘及装饰图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纹饰大体有图案纹饰与动植物纹饰以及少数的人面纹,这些纹饰绚丽多彩,构图优美,一些几何线条组成的图案,规整而富有变化,具有强烈的韵律性。某些人与动物的奇妙构图,则具有一种原始巫术的神秘色彩。仰韶文化的彩陶,通过早期的半坡类型慢慢发展,历经庙底沟类型,形成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这一地方性分支,彩陶也由鼎盛走向衰落。彩陶是远古人类文化与智慧的结晶,远古先民对于色彩、用线和图形组合原理的深刻认识及娴熟运用以及它那缤纷多彩的纹饰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信息仍令当代的我们不得不发出由衷的惊叹!
黑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珍贵的遗产,是东方陶器艺术瑰宝。它是以龙山文化薄如蛋壳的黑陶与黑皮或黑衣陶的良诸文化的产品为堪称代表。黑陶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美学风范成为中国陶艺史上的一朵奇葩。黑陶多以快轮制成,不施釉,也很少装饰,以造型的端庄、线条的优美、通体的墨黑、质感的细腻润泽和光泽的沉着典雅而闻名于世。黑陶的地域分布不广,产量不多,其居世时间也不长,在商代以后就渐趋衰落,但精致的黑陶在美学上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应用范围大多是作为礼品或是用于祭祀或殉葬,较少用于日用器具。而黑陶作为原始礼仪的载体和精致的艺术品,却因其独特性而更显得越加珍贵,也因此而永存于世间,焕发出诱人的光彩。
白陶是陶器中较为稀少而名贵的品种,是用高温烧成,尚未烧结,还不能成为瓷器,但它对我国瓷器的发明有着先导作用。白陶的制作大都十分讲究,器形十分规整,它把划刻、压印、装饰技法与陶烧造的工艺融为一炉,创造出熠熠生辉的刻划印白陶。较多地出现于龙山文化,普遍采用快轮制法,常见的有三足盉、尊、宽肩壶等酒具,可用于祭祀,多为统治者所用。白陶与黑陶并存,其延续历史比黑陶更短,到西周以后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白陶在整个陶史上可谓“昙花一现”。它一度与黑陶相伴而存在,有如八卦中阴阳两极却又先黑陶而去,商代的白陶是其发展高峰,它以其精美绝伦的工艺留传后世,优如一颗流星式的明珠点缀着世界陶瓷史。
陶塑始于秦汉时期,它的出现为我国雕塑史和陶艺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西安秦代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秦代兵马俑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严格的写实手段,制作上采用模、塑结合的手法,运用塑、捏、堆、贴、刻、画等多种技法制作而成。秦代兵马俑,那刚毅肃然的将军,那牵缰提、凝神待命的骑士,那披坚执锐、横眉怒目的步兵,那持弓待发、目光正视前方的射手以及那风神娆骏、横空出世的战马,共同组成的军阵,张扬着力量、张扬的神勇,令人回想起那硝烟四起的金戈铁马的战国时代,想像着秦国军队那种风巻残云、吞吐日月、横扫大江南北的军威,它尽管是一个军阵,但它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形象地记录着那个时期的历史。
唐三彩是我国陶瓷史上又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它是唐代多色釉陶的总称。唐三彩的出现,将陶塑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它以塑造的各种舞俑和三彩马俑堪称为代表。它一方面保持了秦汉以来陶塑写实的传统,反映唐代缤纷多彩的社会生活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运用低温铅釉色彩的绚丽、斑斓,以及敢于吸取外域文化而显示出的浓郁异国情趣,烘托出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气象。在造型上有三彩俑衣褶稠贴体,有曹衣出水的风致,有的衣衾飘飘,也有吴带当风的韵味,所以宋人郭若虚在《图画闻见志》总结前代的雕塑艺术说“雕塑铸像,亦本曹吴”。绚丽多彩的唐三彩制作使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它的制作是人类制陶史上的一个闪光点。它以其塑工的高超技巧,成为我国民族风格的佳作,为我国陶瓷宝库增添了色彩。
陶器的特例-古雅可爱的紫砂
陶器自其产生一直到今天,它都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器具,成为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独有的一种陶器——紫砂器以其深邃的文化品味和精湛的工艺特色,受到人们特别的喜爱。
紫砂器的原料是一种藏于岩石层下的天然陶土,有紫泥、红泥和绿泥等,以紫泥最为常见。烧成后的器物,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着一种砂质效果,所以称之为紫砂器,其生产过程要经过炼泥、制坯、雕琢、烧焙等多项工序过程。紫砂的烧造最早源于宋代,到明代已闻名于世,清代是其高峰,在历史上只有江苏宜兴烧造紫砂,其特点是结构精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断品为贝壳状或为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
紫砂器以器型、泥色和儒雅风采取胜。器型方非一式,圆非一相,千变万状;泥色多种除去主要的朱泥、紫砂泥外,尚有白泥、乌泥、黄泥、松花泥等各种色泽,紫砂器面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紫砂器面还具有亚光效果,既可减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的生动效果。紫砂器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以至于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或撰壳铭、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因此,紫砂陶从形、质、色种、气方面都显示出一种儒雅风韵。
随着饮茶风尚的盛行,宜兴紫砂业也随之繁荣。从明代中叶茶风大盛之后,宜兴紫砂便广为流传。周容《宜兴瓷壶记》:“今吴中较茶者,壶必宜兴瓷云。”人们饮茶爱用紫砂茶具,乃是由于紫砂器具有独特的优点,它囊括了陶器与瓷器的各种优点,如耐酸、耐碱,具有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即使以文火炊煮食物,它中所盛食物也不易发生化学变化,同时由于紫砂茶具胎质内部存在双重气孔结构,使得它能蕴积和散发茶的芳香等等。晚代中期以后,紫砂制作,各家迭起、风格多变,主要有供春、“四名家”和“壶家三大”以及称誉艺坛的“曼生壶”等。
现代,随着文化内涵的丰富和艺术表现手段的提高,古色古香的宜兴紫砂陶艺已臻愈精妙之境。其中陶艺大师顾景舟是当代紫砂陶艺家中的杰出代表,堪称“一代宗师”、“壶门泰斗” 。宜兴紫砂陶品种繁多,以茶壶为代表,独有实用性能与艺术鉴赏价值的高度和谐统一,使紫砂陶这一天然美质的艺术瑰宝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并走向辉煌,饮誉世界。
陶器是由什么做成的?
陶器的主要成分是硅和铝的无机盐类,无毒性、无味、是人类良好的生活用具,它主要原料是以陶土为主,羼和料为辅组合而成的。中国古代最常用的制陶原料是铁质陶土,少数白陶采用镁质陶土制成。
陶土是一种天然泥土,是由多种微细的矿物集合体,呈粉状或土状,颗粒大小不一致,常常含有砂和砂类等,其矿物成分复杂,助熔剂含量比较高,由于含有机物质,因而颜色不纯,往往呈灰白、黄、褐红、绿、灰黑,甚至黑色。陶土这种泥土各地都有,但并不是任何种类的泥土都可以用来制作陶器,制陶的泥土含砂太多则松散性过大,制作陶坯时不易粘合成型,经窑火一烧更易松散;若含砂太少或不含砂质组织太密的胶质粘土作陶,在受热时易破裂;因此烧制陶器必须要用合适的粘土来作原料。
羼和料是制造陶器时有意加入的砂粒、石灰粒、稻草末和碎陶末等,大多都是颗粒较粗的物料,加入它们是为了提高成品的耐热急变性能,避免在焙烧时发生破裂;或者在特定情况下防止半成品在干燥和焙烧时发生开裂以及减少粘土的粘性等作用,一般来说,除以砂粒为主的羼和料少量砂可直接羼入含砂粒较少的陶土中,其它种类的羼和料则是需经过加工以后才羼入陶土中的。陶器是什么?
陶是瓷的源,瓷是陶的流,源远流长的陶瓷,是古代华夏文明的起点。所谓的陶器就是用陶土,即单一或多种混合的无机盐作原料,经过人们的加工成型,晾干焙烧而成的各种器皿,它们的坯体不曾烧结,无透明性,有气孔,有吸水性。
按陶质分,可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大类。按色泽分由于粘土所含化学成分不同、比重不同以及烧成气氛的不同,可呈现红、灰、褐、黑、白、青、黄等色泽,相应地有红陶灰陶 、白陶 、彩陶 、彩绘陶等之分,它具有质硬、不透明、敲之音哑等特点。它主要包括粗陶、细陶、色釉陶、无釉陶等。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