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徐荷怒放,吹开画坛新一章
品读徐澄先生墨荷图
作者:王如星
1980年以来,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使城乡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却无法掩盖中国画界的新的旧的各种陋习和恶俗。打着创新的旗号反传统,打着传统的旗号拒创新,山头林立,称王称霸,大师之多,多如牛毛。理论界也是一团浊气,大多书画评论文章放之四海皆准,现代八股;批评文章没有鲜明个性,旨在鼓吹。受损的是刚刚起步的中国书画收藏爱好者们。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有极高的地位。中国画也是世界两大画种之一,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成熟的绘画理论。无论是其辉煌程度和精湛技艺,都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这方面创新派如果要否定,必是蚍蚨撼树。连书法都写不好的而嚷嚷要进行创新的所谓中国画家,其批量生产的只能是工艺品,与中国文人画相去甚远。如果要合并同类项,只能把他们归属为画匠一类。所以买家凡见到画家都不敢在自已画上作长篇款识的,要三思而行。
南京市博物馆徐澄先生,首先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享誉书坛达数十年之久,早年执教于江阴乡村, 后投笔从戎于南空,再从军营到地方文博单位,又兼职几所大学教授,不管工作岗位多变,仍天天临池不掇,笔耕不已,其书艺几年一个面貌,数月一个台阶,扎实的功底和谦虚的精神,令人赞赏。作为书法家的徐澄,以往绘画只是赏玩而已,这次应邀赴海南省博物馆参加《金陵名家书画展》,其巨幅墨荷系列作品,着实震动了观者,博得各界好评。
徐澄画荷,只用水墨,从不着色,这是基于他对中国画的深入理解。中国画自唐宋以后即水墨画盛行,色彩趋向更简练的黑白对比,所谓墨分五色,更甚于赤橙黄绿青蓝紫。孔夫子曰:绘事后素。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把色彩推向了一个高度。平常人们了解的只是徐澄的书法,要么是苍古的篆隶,要么是飞扬的草书,在日本,在韩国,或者在古城南京,徐澄都以独特的书风展现人前。画荷是徐澄书艺精湛后的必然,“徐之画荷,深得书意,笔简而意长”。南艺孔庆茂教授语如此评价他。古今画荷,大师纷呈,青藤八大,大千海粟,天寿苦禅,无一不是画荷高手,后人鲜有出其右者。徐澄的墨荷图,可谓徐家样式,一改青藤的飘逸,八大的自赏,大千的娇艳,海粟的清高,天寿的妩媚,苦禅清幽,打破了这长期的沉寂,掀开画坛新的一页。
师古是徐澄的传统,书法他从金文入手,已成徐氏书风。画荷他又拜倒在青藤八大的门下,反复揣摩,苦心研习,把水墨荷花的精气神演绎到极致。徐澄画荷,善养旷达之气,在其画室天琴楼求心境之静远,精神之自由,神思融趣,忽然划然,振笔直遂,以追其心中妙想,绝叫一声,纵横万状,以成精品,把出污泥而不染的野塘之荷画得神彩飞扬,引人入胜,让人只能远观而不能近亵。
有评论徐澄墨荷图如是说:徐澄先生所画荷花格调高古,水墨淋漓,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属性,更将文人的清逸高怀表现在笔墨之中,拓展了画荷的另一境地。他的荷花在八大、石涛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宋代绘画的特点,使笔下的荷花更具物理、物情、物态,清新脱俗、空灵幽远。他用自己的审美感和艺术情趣对画荷加以提炼、夸张,使之寓意深刻,生机勃勃,耐人寻味。余以为,徐澄的墨荷柔中有刚,笔中有情,画中有意,多变善化,动感十足,尤如仗剑远游临风起舞的儒仕,胸怀坦荡,志在四方,起伏间蕴涵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学于前人而自成徐家样式的破墨画法,把风情万种临风摇曳的池塘尤物,演变成了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的物种,这方面,徐澄的墨荷较古人又胜了一筹。古人作画主占意境,而徐澄的墨荷又多了精神的升华,是画家对生活、自然的感受、把握其本质特征后所产生的激情发于笔端,它体现的是书画家与鉴赏家的才识、素养、气质和生活阅历。
宋代郭若虚说:“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这就是徐澄墨荷图的最好诠释。
作者:王如星 (作家,资深记者,江苏画店市场部经理)
作者:光风霁月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