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哇,题目好大!呵呵,内容好小。
彼时偶见叶檀发的微博,遂跟评了一句。中国人都太爱热衷于一件事,全民炒股,全民收藏,全民搞运动,当全民都热衷一件事的时候,这件事就不正常,这种行为也不会正常。普大喜奔这类事好像貌似不多,过年过节、外出旅游大概是了。
尤记得央视二套的《艺术品投资》,每天下午16:05开始,不到三十分钟,应该是中国第一档的收藏类节目吧。此后升级版的《鉴宝》和全国开花的各类“宝”不一而足,老百姓在收藏赚钱的效应下纷纷出巢,四下捡漏。当国内搜罗殆尽之时,又开始借旅游的当口到国外收集去了。在电视上看到一些找专家鉴定的持宝人,带着从国外淘回的中国文物,愤愤不平地表示,看到中国的文物在国外是如何的内心不能平静,是在怎样的一种爱国主义情怀促使下,颇具使命感的,有责任有义务地必将其“赎回”!而这众多的回流物品当中,有些被专家定为是当初作为出口创汇的商品输出的,尚不能称之为文物,有些年代浅的只好算作工艺品。
文物实则就是一个承载着文化的物品而已,没有文化当然不能算是文物。我们如何得知文化,就是借助于文物的流传。的确,我们是有着众多的文物散落在西方国度,乃至邻国日本。流散的原因或是战争的劫掠或是逐利的盗卖,还有些不起眼的小东西,源自政府的忽视,为了国家建设而默许出售换取外汇。时过境迁,我们有钱了,开始大量的买回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就好像自家的物品搁在别人那儿不是个事儿。抑或是在国外参观时,看到这些自家的文物摆在人家的橱窗里,心内义愤填膺,有这个必要吗?
雅昌看过一则新闻,一名日本驻台湾的记者写了篇比较台北故宫与北京故宫的文章,里面就涉及到这个。文章里说,日本就曾办过流失在外的日本文物回国展,那些文物也是同样相类似的原因流散到了西方。日本的媒体和专家也曾设想,日本的国民会如何看待这种事情呢,是否也会有迫切让日本的文物回归的意思呢?结果,日本的民众都是高高兴兴排着队去观看,没有什么失落和愤懑的情绪。其实我认为,这就是看文化而不是看文物了。通过以前的文物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知道了过去,至于文物的归属反倒不是那么津津于心的了。文化是有原产地的,而文化也离不开原产地,否则就是橘和枳的关系。文物不一样,它只是一个承载物,如果没有文化,它就是个物件。文物可以停留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文物告诉你不一样的文化,文化告诉你这一切的由来。至于文物得来是否取之有道,这个与文化关联不大,如何追讨,唯谁是问,该法办法办。
全世界的拍卖公司,都是在拍卖文物和艺术品,而不是拍卖文化和艺术。感觉在中国 ,文物、艺术品收藏的更多人群还是停留在“物”的层面上。最简单的,电视上各个鉴宝类节目除了马未都的“文化说事,明白做人”(这就是文明)以外,均难免让专家估一番价格,这除了做电视有看点的需要,更是看出了当下热衷于收藏的大部分普通人所看重的哪一方面。普通人如是,有身份有地位者亦未免不是,只不过他们不会直白于“值多钱?”钱,是常人最看重的,当升级为名人之后,钱已经带不来什么,但是大价钱得来的重器,能带来在社会上的的声望和名誉。名家递藏,出版著录,无一不抬升着该藏品和藏家的身份,都有望拍出一个好价钱。拍卖场上拍卖师喊出“一亿”之后的掌声、哨声,也窥见一斑。
文化是精神层面的,文物是物质层面的。马未都说过中国人是看重物的,和国家长期以来的积贫积弱不无关系。当初央视的《鉴宝》节目,主持人罗晰月问一位收藏爱好者,看到别人手里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怎么办?爱好者很直白地表示希望那东西在自己的手里。由此一见,我们很多人还是注重“物”的所有权。且不论古人讲的“过眼即拥有”是不是酸葡萄心理,但是能达到“过眼即拥有”那才真的是已臻“化”境。有说在中国没有真正的收藏家,大概就是指多数人是侧重于藏“物”而不是知“文”,此一说也许偏颇。但是,以文化来收藏文物,而不是以文物来扬名得利,确实是不容易的。如果你看见的是文“物”,你就会计较它存放在哪儿;如果你看见的是文化,那么它在哪儿都是让人开心的。我们需要文化远甚于保管一件文物!
最近香港拍了一件成化斗彩鸡缸杯,成交价2.8亿!
成化斗彩鸡缸杯,具体所指为何,我说不上来 ····
我所能说得上的就是,这个东西很有名,这个物件很值钱!
(一鼓作气有时的确很必要,很早就打了腹稿可以一气贯通,但是拖拖拉拉之后再写,内容是可以写完,但是写的时候断断续续磕磕绊绊很不通贯)
作者:圣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