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其实是一直想写几句严肃一些的文字的。只是学问既浅,脸皮且薄。
常于耳听闻或在笔墨上看到“东西文化”这类名词。应该是上世纪初以来就开始泛滥的。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好像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据说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
从新文化运动到现在近百年其实课题只有一个,简言之,东西方的文化,在中国何去何从。
至少我以为直到现在,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依然是亦旧亦新的一代。
其实也很简单的说路很简单,无外乎绝株西方化让东方化翻身或是连根拔出东方化或是找出调和融通之道三条。时至今日,大概还依然是这三个大的脉搏之间的争论。
当然,我没有做学问的能力。只是绘画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那么画家应该也算边缘的文人吧。这里起了一个如此大的开篇,也只能从本行入手来说一点浅薄的见识。
在经历了中世纪的神学笼罩后所谓的文艺复兴可以说是近现代西方文化的新起点。从此奠定了西方文化的“意欲向前要求”的科学的根本精神。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有了一种对客观公认的确实知识的追求,即科学的精神。用一种方法把零碎的经验,知识,整理成学科,学问,往前探讨。
然而有趣的是,文艺复兴也是油画最初的起源和迅猛发展的时期。油画作为艺术或者手艺吧,却偏偏是与科学的精神全然分开,成为了专要崇尚天长的精神。
这里要独立解释一下。科学求公例原则,要大家公认证实的,所以前人拥有的即是今人都能有,所贵在于向前的新发明,逐步前进,可说“今胜于古”。艺术在于天才奇巧,是个人独得的,前人的造诣,后人往往无法超越,自然可说是“今不如古”。师傅教徒弟作坊式的传承,相对独立,学术上,审美上无法建立公认的准则。加上这点师徒口传心授的东西迫于天资或后天努力程度有时还要失传,今不如古的总结虽然粗暴也大抵如此。
这里就有一个很有趣的小疑问,为什么如此崇尚科学的西方文化中数百年来艺术依然蓬勃迅速的发展?
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这个小疑问弄清楚了,相信就能解释很多其他的问题。
在中国近代之前,科学是以艺术化的精神存在的。中国历来讲学说理必要到诡秘不可理论为止,这种艺术化的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玄学的精神,把各种固定具体的事物变化到流动抽象。以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的精神。
西方的油画艺术正式进入中国大概也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事情,自悲鸿先生至今其实课题和上文是一样的,中国的油画当何去何从。
写实的油画技巧,起源发展于西方的文艺复兴,在艺术的精神中不可避免偏偏又或多或少包含了科学的精神。
所以我以为,油画的艺术,是不是其实是东西方文化的一个调和通融呢解
决了中国油画的何去何从,是不是也就能解决东西方文化的何去何从呢.
在几千年前就开始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论调的典型的“今不如古”的中国,两百年来又经历了近现代一次次西方文化的冲击。作为亦旧亦新的一代,我们或许应该多一点点的思考。
油画艺术无非是三个层面:技术的层面,形式技巧的层面和精神内容的层面。技术、技巧和形式,最终是为精神内容服务的。作为一个油画的手艺人,没有这多一点点的思考,或许真的解决不了第三个层面的问题。
我对形式探索存疑,无论是日新月异,还是摹古羡古,似乎都不是解决我们这一代问题的办法。至少是现在是这样的态度。
我以为,解决第一个层面的问题却是很有必要的。第一个层面的问题其实或多或少包含了西方文化崇尚科学的精神。解决了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或者说有了解决第一个问题的体验,才能有这多一点点思考的前提。
这里真的不想谈论绘画上具体的问题,作为亦旧亦新的一代,作为油画的手艺人,路漫漫而已,上下求索而已。
作者:~我本轻狂~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