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萧平的中国画史研究
万新华
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 副研究员
萧平,1942年出身于一个文艺气氛浓郁的家庭,耳濡目染,深受熏陶,1960年入江苏省国画院学员班,两年后入南京博物院,从事书画鉴真辨伪研究近二十年。1981年,他复回江苏省国画院任专业书画家。后来,他又游弋于无比精美的书画收藏之中,走出了创作、鉴藏、研究并重的治学道路。
萧平书画兼长,山水、花卉、人物无所不能,山水、花卉与人物都各有师承,各成风貌,又渐趋风格的统一。其山水画融合宋元风韵,又取明清诸家之变,合王蒙之“苍”与石涛之“润”于一体,风格灵秀雅逸。其花卉画取法明清大写意一脉,面目豪放纵肆。其人物画则醉心于梁楷、张风等简逸一路,寥寥数笔,略形取神,或泼墨淋漓,风格率意疏宕。其书法以汉隶筑基,尤爱行草,取法黄庭坚,用笔迅疾,追求自然放逸之意。
1960年代,萧平得南京博物院徐沄秋(1908-1976)亲炙,埋首于数以千万计的古代书画堆中,炼眼积识,渐辨真伪,尤于金陵八家、吴门画派为胜,并上溯至元人和宋人遗迹。1970年代中期,他拜故宫博物院徐邦达(1911-2012)为师,随其鉴阅故宫及苏、浙、皖、沪馆藏书画作品无数,并开始负责江苏全省书画鉴定工作,十余年间过目逾万。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鉴赏家的萧平与作为书画家的萧平是不可分割的。他以书画家的身份研究古书画作品,显得游刃有余。他往往仔细地阅读每一幅画、每一本帖,探究它的风格联系、寻找鉴定的依据。他在鉴定中能够深入到古今各家的笔性中去求索,进而洞察风格的形成与变化,知其然而穷其所以然,事半功倍,眼力倍增。他兼画人慧眼、学者哲思,相参妙悟,牢牢把握作品之内在联系,鉴真辨伪,析义精辟,品评精当,有“江南一眼”之誉。
1977年,萧平执笔撰写《吴县洞庭山明墓出土的文徵明书画》,初步显示出精鉴而博学的头角。他善于将辨真伪、断时代、明优劣与画史、画理、画法的系统研究结合起来,在创作、鉴赏和研究中理解传统,并以对传统的周详认识厘清画法的渊源与迁变。
众所周知,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一代前贤在绘画之时皆善治史,对美术史都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研究、精通美术史是他们绘画创作的基石。其绘画的成功,彰显了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相互促进之作用,美术史论研究能使画家学术视野更为开阔,创作思路更加清晰。作为一位长期进行创作实践的画家,萧平对画史画论的研究和梳理,并不仅限于从文献史料、文字著述出发,而是着眼于理论指导实践,并将实践作为理论依据的利器。1980年以来,萧平选择历代绘画大师代表名作,采用撰文和作画相结合的方法,图文并茂,先后选编并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人物画传统技法解析》、《花鸟画传统技法解析》等,介绍他们的艺术风格,分析其技法特点,同时探索“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途径,集中反映了他对中国画史和画法系统研究的成果。该技法丛书的出版,引起了专业人士的普遍关注,备受广大绘画爱好者的欢迎。
由于创作取法的关系,萧平将学术的视野投注于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他试图从学理上梳理龚贤绘画风格的来龙去脉,以为自己的画业服务。据萧平自述,他对于“金陵八家”及金陵画史的关注,始于他进入南京博物院初期的1963年,他应命撰写相关文稿,著成《以贡献龚贤为代表的“金陵八家”的艺术》,成为其龚贤研究的发端。(1)之后,他潜心研究,大量收集真迹与伪迹的照片,反复进行比对,逐渐梳理出龚贤艺术风格形成的轨迹。1988年11月,他与友人合作编辑《龚贤研究集》,对龚贤生平与绘画作了初步的整理和探讨,为研究者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史料依据,成为当时龚贤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从而加速了龚贤研究向纵深发展。
1996年5月,他以此基础上与友人再度合作撰述《龚贤》,并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萧平执笔书画部分,深入地讨论了龚贤的绘画风格,叙述了龚贤山水画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的演变,提出其由“白”入“灰”再进入“黑”的发展路线。这里,他运用风格分析的方法将龚贤的绘画分为早、中、晚三期,重点探讨了龚贤的绘画风格特征,结合图像着重分析了“白龚”、“黑龚”之迁变,勾勒出龚贤绘画发展的大致演变过程。他认为以积墨法作画和对墨的成功运用,巧妙使用黑、白对比,使龚贤的绘画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此外,他还论及龚贤的设色画、人物画及作品辨伪等问题。这里,他以书画家的优势研究绘画史问题,显得游刃有余。
正因为对龚贤的精深研究,萧平应邀主编《龚贤精品集》,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其内容丰富,经严格鉴定,收录海内外博物馆庋藏龚贤精品力作40件,每幅作品一丝不苟,详细列有作品的尺寸和收藏地,并以言简意赅的语言概括每件作品在画法上的特点,对一些没有年款之作也从风格分析入手确定其大致的创作年代,为研究者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图像资料。书前附有序言一篇,全面论述了龚贤的生平、艺术道路、创作思想与风格特征,特别是“对于龚贤山水画‘丰润中含洒脱,稳沉中透灵动’的概括,对龚氏书法‘严谨中舒展,方折中圆转,随意中挺拔,奇特中平实’的分析,都颇为允当。”(2)
几乎同时,萧平还精心完成了集文字与图片、介绍与研究一体的《陈淳》。他仔细爬梳,追根究底,对陈淳其人其艺作了大量考订和深入分析,取得令人关注的成果。“陈淳的生平与交游”、“陈淳的花鸟画”、“陈淳的山水画”、“陈淳的书法与诗词”、“陈淳的影响”等内容,使画家为人、活动、画业得以逐渐显现,揭示出其富于个性色彩的艺术风范。另外,他请友人辑录“陈淳书画作品编年表”、“陈淳题画诗词选杪”、“陈淳现存画目、著录画目、书法目录”等,内容之丰,自是空前,为后来者提供更多的便捷条件。《陈淳》是中国大陆第一本关于陈淳生平及其绘画的专书,当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权威著作,为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萧平的研究仍是陈淳研究的高峰,仍不失为重要参考文献。
综合考察,萧平的研究方法建立于形式分析法的基础之上,着眼于对龚贤、陈淳的绘画风格的总体把握和分类分析,在研究画家的师承、风格演变、历史地位及其影响等方面取得了比较重要的成果,特别是对龚贤、陈淳书画美学的分析,颇具综合、概括之功,还原出其绘画的发展脉络、演变轨迹,获得日后绘画史学界的普遍认同。
不仅如此,这类研究方法还延续于他与万粲合作的《娄东画派》的著述之中。2003年1月,《娄东画派》编入“中国画派研究丛书”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著虽仅属一般的概述性书籍,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研究的力度与深度,但具开拓之功。
或许出于地缘优势的因素,萧平将画史研究重点集中了傅抱石其人其艺的探究上,重温画家追求变革的历程,分析其绘画技法,评判其成就和得失。从1979年开始,他先后撰写《傅抱石山水画艺术初探》、《傅抱石与传统》、《傅抱石山水皴法解》、《傅抱石人物画艺术浅谈》等篇目,对傅抱石绘画技法的来龙去脉作了比较详实的叙述。2002年3月,萧平完成了综合性著述《鉴识傅抱石》,并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叙述了傅抱石绘画创作的各个方面,诸如师承、风格、成就、影响等方面,演绎出傅氏艺术的发展脉络、演变轨迹,各期绘画风格分析较为清楚,具综合、概括之功,对后来者启示颇大。由于鉴藏的关系,萧平特别分“傅抱石作品的真伪鉴识”、“傅抱石作品的题款鉴识”两节,对画家作品、署款臆释等作了扼要的比较说明,使之成为具有相当学术价值、史料价值的工具类小百科全书。尤其是“关于鉴定与收藏的几点提示”一节,更是对收藏爱好的金玉良言。2009年11月,《傅抱石》作为“现代名家翰墨鉴藏丛书”之一,再次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萧平由傅抱石拓展开去,将绘画史的关注点转向了近现代南京画坛的综合考察。譬如,他关注和收藏吕凤子的书画作品,出版《吕凤子书画集》,倡议举办“吕凤子书画展”,促进了业界对吕凤子的讨论。他围绕着江苏名家展开了绘画史的叙述,对钱松喦、亚明、宋文治、俞剑华、林散之、高二适、费新我、萧娴、李味青、赵良翰等都投入了较多的精力,著文绍介,发现了一些被人忽视的重要现象。由于与这些前辈画家多有交往,萧平掌握了丰富的实证,对画家背景、作品发展状况以及他们之间的渊源流变、互动关系形成了真实、清晰的认识,立论有理有据,阐述详细周密,皆能切中要害,正如其篆刻云:“致广大,尽精微”,萧平善于运用一种以大观小的综合研究方式,把某一画家和作品放在大的社会环境之中,并和相关的多种因素联系考察。毋庸置疑,他从微观切入,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形成了近现代南京绘画史的著述群,对相关研究的方向自有其催化的效用。
“历史研究的意义,除了为历史寻求真相外,亦在于为当代以及未来提供参考。”(3)绘画史研究的意义也是如此。萧平的中国绘画史研究不是为单纯的“为绘画史而绘画史”,他强调绘画史论研究应对绘画创作具有促进作用,借古观今,以历史经验洞察现状,从而关心绘画史研究对于实践的借鉴意义。2010年11月,萧平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文集《丹青论古今》,辑三十余年专文八十一篇,纵谈古今中国书画史,博涉画史、画论、技法、鉴赏、收藏、技法解析、个案研究及艺术感悟,自序云:“我对于文的兴趣,大约与书与画同始于少年。并没有先后顺序,只因时间、环境、心绪和需求的变化,或重于此,或偏于彼”,(4),可谓真情流露,凝聚着他多年来的中国绘画史研究的酸甜苦辣。这里,他“紧紧结合着书画创作与鉴赏的实践体验,图像与概念、表象与玄机、情感与哲理互为表里;重画脉、作风、品格,叙史兼及评画”(5),斟字酌句,文辞清朗,每有识见,娓娓而谈,情理并重,饶有可读性,极富感染力,都是他作为创作家的实在心得。
如今,萧平已入古稀,但对中国绘画史的研究热情依然不减当年,创作、鉴定、收藏、研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他辛勤奔波于博物馆、美术馆之间,辗转于各大拍卖场所,并积极参加各种中国绘画学术会议,发表着自己对中国绘画史的精辟见解。
注释
(1) 萧平:《收藏伴随着我的创作、鉴赏与研究》,无锡:《书画艺术》2011年第1期,页65。
(2) 薛永年:《留取时光在画图——喜读〈龚贤精品集〉》,沈阳:《中国图书评论》1998年第11期,页48。
(3) 莫家良:《真伪·风格·画史——方闻与中国艺术史研究》,北京:《文艺研究》2004年第3期,页120。
(4) 萧平:《丹青论古今》,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11月,页1。
(5) 程征:《古榕·萧平》,南京:《南京晨报》2012年11月23日,第A78版。
萧平著述目录
萧平 刘宇甲:《龚贤》,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5月。
萧平:《陈淳》,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5月。
萧平:《鉴识傅抱石》,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年3月。
萧平 万粲:《娄东画派》,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
萧平:《丹青论古今》,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11月。
2013年10月20日完稿
作者:海门万新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