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孙克: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艺术观的再认识之二

  中国画理论,历来重视“形”与“神”的关系。早在顾恺之时代,就有了“以形写神”的见解。其后对这个问题不断探讨,出现过“形神兼备”“遗形取神”等不同的说法,足见人们对这个“外延”与“内涵”的因素的重视。的确,造型艺术,离开形神,又何言它?可是从历来中国浩如烟海的画论中,深切、具体、实际地研讨形、神关系的著作,确实凤毛麟角。即使有所涉及,也很简略,使我们常有“隔雾看花”之感。
  苏东坡集中,有一篇短文《传神记》补充了我国人物画传神理论这方面的不足。这是他以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对古人经验的独到理解,运用雄辩、生动而又明晰的文笔写来的一篇精辟的画论。
  《传神记》专论肖像画传神。在此文中,他有两个基本论点:
  第一,他认为绘画肖像时,要紧紧抓住人物的主要结构特征。子顾恺之以来,一向强调刻画眼睛对于传神的决定作用。苏东坡根据自己的观察体会,提出了颧骨面颊对于传神的重要性。他举画自己的侧面剪影图为例:“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摸之,不做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目与颧颊似,余无不似者。眉与鼻口可以增减取似也。”我领会他的大意是:眼睛表达人的精神,二面型特征也很重要,颧颊又关乎到面型的整体关系,以达到肖似的重要因素。额部、颧颊部的大关系掌握住了,由眉、鼻、口等便较容易地“增减取似”了。头的基本骨骼轮廓位置不准,局部口鼻画得再具体也无益。苏轼的这一论述是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的,却概括了通过局部把握整体的一般规律。八百年前就能注意及此,一方面说明他很善于接受前人的经验,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而有所阐发、增益。令一方面,使我们感到他对“形似”不仅并不排斥,而且注重研究如何把握形似的具体方法。
  第二,对于如何掌握被画者的神态,苏轼提出要在被画者无拘无束、神情自然流露时,敏捷地抓住其神情特征。相反,如果让被画者正襟危坐,板着面孔,神情淡漠,又怎能做到“传神”?他又写道:“传神与相一道,欲得其人之天,法当于众中阴察之。今乃使人具衣冠坐,注视一物,彼容自持,岂复见其天乎?”请注意“法当于众中阴察之”,寥寥数字,表现出一位有经验的画家的潜性明察的敏捷目光。
  另外,苏轼用了一个“意思”这样的词,来表达我们今天常用的“特征”或“特殊神态”这样的概念。他说:“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虎头云:‘颊上加三毫,觉神采殊胜。’则此人意思,盖在须颊间也。”过去读到顾恺之画裴楷像时“颊上添三毫,觉神明殊胜”。实在难以理解,何以加三根毫毛就出神气?如今得到苏轼的阐发:“此人意思,盖在须颊间也。”才弄明白顾恺之的是十个字的深意,是说明裴楷这个人的特征,要从须颊间去着眼、着手。又说:“优孟学孙叔敖抵掌谈笑,至使人谓死者复生。此岂举体皆是?亦得其意思而已。使画者悟此理,则人可以为顾、陆。”一个演员(优孟)模仿另一个人谈笑,至使人感到死者复生,关键在于掌握住某种动态,神态特征。这就是“传神”,这就叫做“意思”。
  还有一段精彩的记述:“吾尝见僧惟真画曾鲁公,初不甚似。一日往见公、归而甚喜,曰:‘吾得之矣’。乃于眉后加三纹,隐约可见。作俯首、仰视,眉扬二额蹙者。遂大似。”
  一个人低头而看上方,眉毛一定上扬。则额间眉际,一定有皱纹摺起,中、老年人无不如此。画家于眉后加上三道隐约微妙的皱纹,把俯首而仰视的动态表情特征一下子画出来,也就起到了“以形写神”的关钥。
  读了这样一篇深入探讨“形、神”关系的文章后,又怎能说苏轼是“否定形似”的呢?

作者:墨香静气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