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前 言
什么是「潮流艺术」,你是否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
其实「潮流艺术」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甚至连它具体出现的时间和背景都无从定论。在最早的2010年的百度词条中这样说道:将流行的趋势和动向以艺术的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统称为“潮流艺术”。潮流艺术不是固定的某种风格或流派,而是随着流行和发展不断变化的。
这个概念也并非西方的舶来品,它恰恰是中国制造的概念。在西方,「潮流艺术」更像是涂鸦艺术(Graffiti Art)与街头艺术(Street Art)的变体。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再次说到「潮流艺术」时,貌似有了更广的定义和解释。
这次,我们就邀请到了13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收藏家、策展人、潮牌主理人、画廊主等,一起谈谈对「潮流艺术」的看法。未来这股新兴的艺术之风会去往哪里,是否会在艺术史中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陆 蓉 之
VICTORIAYUNG-CHIHLU
著名策展人、艺评人、电影制片人、电影导演
蔡 孟 达
KEA
艺术家,台湾潮流艺术文化代言人
个人介绍
Personal Information
陆蓉之 是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肄业、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学士、硕士。曾担任上海外滩18号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上海当代艺术馆创意总监、北京月亮河当代艺术馆馆长、北京今日美术馆创意总监。现任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ESCAC电影与视听学院电影商业硕士班主任、台北实践大学创意产业博士班教授、ASIA FILM PLUS影视文化公司创意总监。现旅居美国洛杉矶及台湾台北。
著有:《傅申传记-溯古开今》《艺术工蜂-Viki Lulu遇见未来》《当代美术透视》《Encountering the Others》《The Rising New Moom》《公共艺术的方位》《「破」后现代艺术》《虚拟的爱-当代新异术》《入境-中国新美学》《台湾(当代)女性艺术史》《后现代的艺术现象》等。
KEA 1980年出生于台湾新竹,艺术家台湾潮流艺术文化代言人,STAYREAL第三位设计师。毕业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造型研究所,以新锐艺术家身份跨足街头艺术并崭露头角,被视为台湾顶尖的模板涂鸦艺术鬼才,是一个自由创作且蓄突血液串流全身的艺术家。创作范围涉及流行时尚视觉设计、模板涂鸦艺术、立体雕塑与公共艺术…等。
陆蓉之与KEA对谈现场
专访
Interview
陆蓉之:很高兴啊,又跟KEA见面了,那可不可以请蔡老师谈一下,你在台湾地区是最早做街头艺术的,对吧?起步得很早吧,大概是什么时候?
KEA:不算是最早,但是算是比较前期的开始从事街头创作。大概2002年2003年开始,但是从1998年就开始关注这个创作形态。
陆蓉之:所以这样讲起来的话,你应该是潮艺术的第二代了。因为最早的一代其实从1970年代就有人开始搞了,最初的时候其实叫Graffiti Art(涂鸦艺术)。那个时期,主要不是画画的,主要是涂鸦字的,所以他们叫书写,不叫画画。街头艺术不是画的,是书写的。最早的时候那一代一直到90年代,过了2000年后,街头艺术的风向就转了,很多都成画画的了。
KEA:其实当时我个人受到Banksy(英国艺术家)蛮大的影响。因为早年大部分我们所熟知的涂鸦,好像是纽约地铁啊,那种比较带有书写感的泡泡字的涂鸦创作。后来,当我见到了Blek(欧洲艺术家)和Banksy的作品之后,就开始对于模板涂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我们发现它比起直接字体书写的涂鸦,可以更具象,也可以更简洁地散播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它有点像是中国传统孔板印刷的概念,所以严格讲起来,这应该是东方发明的技法,但是在西方的街头开始被运用的时候,其实是很有趣的。
Banksy曾经在他的一个自序里面写道,他当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契机想要做模板涂鸦?是因为有一次,他早前在街头涂鸦书写形态创作的时候被警察追。情急之下他就躲到了一个货车的下面,然后他就躺着,静静地等待警察从旁边走过。在那个时候,他突然看到了车底的一些机器上面,有用一些模板喷下的英文字啊、数字编号,他突然开始思考这个方法也许是另外一种街头创作比较快速的方法,他不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完成一幅画,还可以减少可能会被警察抓的风险。所以他就用模板涂鸦作为他创作的开始。
KEA的展览现场
陆蓉之:那你怎么看今天大家说的这个潮流艺术?其实这个潮流艺术,跟英文是对不起来的。英文里面没有潮流艺术这个词,他们只有Urban Art(城市艺术)、Street Art(街头艺术)、Graffiti(涂鸦)这些,但是并没有潮流。在今天,我是主张我自己的说法叫“潮艺术”。我把“流”字拿掉了,因为“潮流”它太具象,太具体了,它的范围很窄。所以我用“潮艺术”可以指浪潮,浪潮一波波来你数都数不清。我主张的“潮艺术”是极繁主义的,极多主义的。另外一点,它也可以是一种很时髦的,很时尚的,所谓的潮流。
我用“潮艺术”是有用意的,因为它的这个字在过去没有很具体的赋予内容。另外,英文的部分,其实我用的是跟你有关系的。我们有一次聊天的时候谈到,我想把Urban Art(城市艺术)缩写为Urbart。其实你以前有想过,对吧?大概多少年前?
KEA:可能有差不多四年左右了吧,当时因为很想要做一个相关主题的的大型展览,所以我们开始一直在想要找一个新的名词去定义这个概念。因为“潮流艺术”这四个字最早是从02、03年最早开始去想这个词。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我觉得好像可以把自己的艺术形态定义成是这个类型。
但是因为那时候比较少人去把“潮流”跟“艺术”连接在一起。在02年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是把“潮流”跟街头服装品牌连接在一起。那时候我们不管看Kaws(美国艺术家)啊,甚至是Banksy(英国艺术家)在02年的时候都曾经跟日本的潮牌合作出过T恤。所以我觉得好像这些潮牌或者街头品牌带起了这些街头艺术家。因此,我一直认为这个艺术形态可能跟街头品牌的延伸有关联,通过他们的推波助澜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形式。所以我那时候就简单的认定可以叫做潮流艺术。一直直到老师这边又把它再重新归纳成潮艺术。
2004年,《虚拟的爱》,台北当代艺术馆
展览将草间弥生,奈良美智,MR.等艺术家带入华人视野
陆蓉之:Urbart也是从Urban Art(城市艺术)转变过来的。Urban Art(城市艺术)其实很明确,因为Urban这个字就是都会的,可是潮艺术不一定要是都会的。潮艺术里面,潮玩、潮牌跟Street Art(街头艺术)的关系也不是很直接,虽然潮牌曾经请街头艺术家去合作啊等等的。但是他们用这一类的分类是有问题的,当我在研究Urbart潮艺术的时候,我是不采取媒材的分类。我会用每一个人的故事,用叙事性去代替那种媒材的分类,因此我现在还一直在写。我认为潮艺术的本身也是有历史性的,最早早到洞窟壁画,就是涂鸦的源头。如果撇开涂鸦,就没有街头艺术,它还是有历史性的关联的。
现在潮艺术这么火热的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是潮玩的崛起。新生代的收藏家他们很年轻,零零后,九零后的小孩喜欢潮玩,因此就把潮艺术用一种盲盒的概念去行销一些好玩的游戏的这种方式。所以大家现在对潮流艺术的这种观念是把真正的潮艺术做小了。
KEA:可能毕竟因为这个文化的起源本来就来自于欧美,所以他们那边发展的的确比较成熟,然后也行之有年了。亚洲对于这一块,不管是政府会比较保守一点,或是说创作者在国际网络还没有发达之前,比较难去接触到他们的东西。慢慢随着网络,facebook(社交媒体)或是Instagram(社交媒体)等等之类的那种国际的社交媒体,或是发表自己创作的自媒体普及化之后,突然大家的疆界就模糊了。所以很多亚洲的创作者开始慢慢的接触到了欧美这些Urban Art(城市艺术)这一块的艺术家的创作。开始有些人也被受影响,并且也试着开创了自己的一些新的创作形态。 奈良美智(左)与陆蓉之(右)的合影
陆蓉之:还有一点特色,我有比较过,统计过是某年某月某日,我就去看Instagram(社交媒体)上潮艺术的艺术家的粉丝是远超过纯艺术领域的,就是说所谓我们说的主流艺术的这个圈。很有名的杰夫·昆斯(美国艺术)也好,达米安·赫斯特(英国艺术家)也好,远远比不上Banksy(英国艺术家)这些潮艺术家的粉丝。所以我就觉得好像潮艺术家会用得更多social media(社交媒体)。
KEA:因为这是他们另外一个跟大家接触跟曝光的舞台,所以他们很聪明的会用这些比较年轻人会阅读的自媒体去分享自己的创作。年轻人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他们看到喜欢的东西会再帮你转发散播,所以这也是刚好因应这个时代的关系,让这些街头艺术家,潮流艺术家更知道要怎么样去分享自己的创作给大众。 陆蓉之与草间弥生的合影
陆蓉之:这个时代的改变其实还是跟5G年代的来临很有关系,因为现在在大陆,像我朋友还在比较乡下的地方,他都已经在用5G了。这种情况下,我就觉得说潮艺术方兴未艾,现在才刚刚是一个开始。因为这个时代,就是一个社群媒体的、年轻人的、万物相连的这样一个时代,这就是潮艺术的未来。因此我预言啊,潮艺术就是21世纪的主流美学。因为已经很久没有一个专有名词流行了,像什么主义什么主义都不流行了,观念艺术也已经多少年了,都超过60年了,从观念艺术的角度来讲,都已经是很旧很旧的东西了。在今天,潮艺术就是当道的而且会持续发展的。
潮艺术跟商业的关系其实很密切的,因为我们以前有一个很错误的态度,就是反商的态度。我们认为任何事情有商业它就是不好的,那是一个观念主义的态度,因为观念主义的发生就是反商业的。可是现在粉丝经济流量为王,你没有流量就没有经济可言嘛,没有流量就没有经济价值,潮艺术体现了这一点。
KEA:我们看近几年,当然可能从2000年左右开始,这些Street Artist(街头艺术家)就开始跟很多的街牌、潮牌、奢侈品合作。一直直到近年这几年,过去时尚跟街头是分两个不同的领域。可是慢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时尚开始靠拢街头。然后也是在他们之后结合成了新的Street fashion(街头时尚)的一个新的概念。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例如说像很有名的Rimowa(德国品牌)的行李箱,也会开始跨界找街头艺术家的品牌合作,跟off-white(美国潮牌)合作。甚至LV(法国奢侈品牌)也会去跟off-white(美国潮牌)或supreme(美国潮牌)合作。GUCCI(意大利奢侈品牌)也是前阵子跟MP5(意大利艺术家)有了一个很好的企划。
陆蓉之:GUCCI自从Alessandro Michele他当了创意总监之后,我以前不会喜欢GUCCI的东西的,可是我现在是它的粉丝。因为我觉得他带出来很多潮艺术家,是因为它而红的。
KEA:其实就是次文化的精神跟元素被带进了高端时尚的时候,它产生一个新的冲撞。这种冲撞吸引了很多国外留学回来的年轻一辈的年轻人,他们会觉得这个是更贴近他们的形象,更贴近他的生活圈,不再是过去传统大家认为高高在上的那种高端精品而已,而是带出了一些街头的次文化气味。
也因为这样的结合跟跨界产生了一些影响整个时尚圈、潮流圈,大家已经开始不会去明显的区隔了。因为在以前大家会觉得时尚是大人在玩的事情,潮流跟街头是年轻人在玩的事情,大家可以简单的做一个这样的消费群的区隔,但是现在慢慢的这个界限被打破了,而且模糊了。
2010年,【纯真时代STAY REAL forever...】&【基因摇滚】,上海当代艺术馆
不二良、KEA、阿信Ashin与陆蓉之的合影
陆蓉之:以前你是做一个雕塑,做一个画画的人,你会觉得作品那是你的original(独创;非复制的)。可是在未来,我觉艺术的跨界、艺术的正品,像公仔这些东西你可以说它是衍生品,但是你也可以说它就是数量大的小雕塑,这种的衍生品跟正品之间的关系也在改变中。所以收集一个公仔,收集一个衍生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奈良美智,他做的第一版的公仔300件,现在都进了拍卖公司卖到多少钱去了。所以他300件的三百分之一的东西,已经变成像萨尔瓦多·达利(西班牙艺术家)的300件的雕塑的等值,这种观念的改变跟市场的改变其实是很深刻的。
总而言之,从我们刚刚开始认识,你是一个很年轻的艺术家,到今天已经是一个那么成功的一个跨界的艺术经营者了,在你身上我看到了年轻版的村上隆(日本艺术家)。村上隆跟我是老朋友了,我们认识很久了,我也看到了他的变化。在早期的时候,我其实对他的一种商业运作并不是特别了解的,因为我还是倾向于比较学术性的一种看法。
可是这些年下来,跟着我研究这个潮艺术,越来越多地接触你们这些年轻的艺术家,我自己本身也变化很大。从我过去并不是那么了解村上隆先生到现在我确实还挺佩服他的,他在潮艺术这一块的成就跟影响力是远超过KAWS(美国艺术家)的,KAWS完全不能跟他比。作为一个好的艺术家,能够经营自己的事业,又能够很成功的让自己成功,还让他第一任助手Mr.(艺术家)现在也很成功,他的Kaikai Kiki(艺术公司)旗下很多艺术家也都已经很成功了。所以我用村上隆一路走来到今天,有这样一种成就,我可以预期我们的蔡老师将来也是不可估量的。因为毕竟身为中国人,这个十几亿的人口,它的文化的影响力是摆在那的。
我们看到的潮文化其实是一个青年文化,我把我的Animamix,就是我的动漫美学归入了潮艺术。动漫美学一个特质就是Forever young(永远年轻),你看米老鼠都已经是七八十的老先生了,还是一个小孩的造型。所以对我而言,潮艺术是21世纪的主流。那奶奶今年已经70岁了,我的时代是上个世纪,是我的巅峰。但在今天,我真的很高兴看到潮艺术能够是一个蓬勃的,充满了青春的动力的这么一个流行文化。
从左至右:村上隆、KEA、陆蓉之
- The End -
特别感谢陆蓉之老师提供的珍贵图片资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