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心胸多宽 天地多广

  越来越没兴趣看某些艺术机构主办的艺术大展,因为看来看去都是这几张脸,这几种神情。我曾篡改唐人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来形容这种展览:年年岁岁画相似,岁岁年年人相同。

  展览变得像是几班人马排排坐。基本是四套班子:顾问作品(多由协会退休“长老”组成)、主席团成员作品、常务理事及理事作品、普通会员和外围艺术家入选作品。

  应该说,作为权威的半官方艺术组织,一碗水端平情有可原,上述这样的展览结构也无可厚非。造成“年年岁岁画相似”的主要病根是,每次艺术大展的评委会都是这么些人。长此以往,想不形成小圈子人际关系也难。更重要的是,评委又都是艺术家。要知道,艺术家绝大多数是“偏才”——只偏向自己艺术观点和风格的天才。纵然让梵高来当评委,也难以避免这点。他们自然会选择符合自己审美倾向的作品,而排斥与其艺术理念不符者。另外,艺术家之间有竞争关系,利益关系,如果纯粹由艺术家来做评委,其机制的公正性在逻辑上就有问题。所以西方的艺术组织评委会基本是由艺术史论学者、鉴赏研究者、艺术赞助者等形成。

  或许艺术家会认为上述这些人是外行。但我要说,当年把印象派骂成垃圾的都是“内行”,而首先接受他们的几乎都是“外行”。

  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并且永远正确的评委会。不管什么人组成的评委会都有缺陷。因此形成多元的评选机制要比单一的好。何不形成多套评委班子,让他们之间产生竞争。就像现在我们某些评审机构,建立专家评委库,每次抽取不同人选任职。人们会看到,艺术展览的水准不仅是艺术家决定的,某种角度来说更是评委会决定的。评委会也是要面子的,如果每次展览他们都选些关系户,都没有新气象,都不如别的评委会,他们也会有压力。

  尤为重要的是,具有活力的、开放的、超脱利益关系的评委会,会给艺术界营造更多的机会。这个评委会看不上你,或许那个评委会就青睐你。从操作性角度来说,还真是评委机制的心胸和眼界有多宽,我们的艺术天地就有多广。文艺繁荣,不一定就意味着增加投资,更需要解放思想,完善机制。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