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记得初次认识周国城先生还是在广州书画研究院的旧址——在广州城边的一栋民居里。八层的小楼,破旧却也安静,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中,它是如此不起眼。那时,周国城先生从杭州来到广州刚好有两年的时间,他放弃了浙江人民出版社的职位,举家来到广州创业,就是为了圆心中多年来的艺术之梦。
为了理想,放弃优厚的物质生活和习惯的环境,投身于艰难困苦,是要具备莫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因为他可以认知前路,可以把握未来,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艰辛只是短暂的,就象黎明前的黑暗和彩虹前的风雨,都将过去。正因如此,周国城先生在广州的两年多时间里,埋头于其钟爱的书法、绘画以及篆刻艺术中,用手中的笔和刀,描绘刻划着自己的艺术人生。
早在杭州出版社的那段日子里,因为工作的原因和地域传统的熏陶,使先生沉浸在传统艺术的学养中。他的绘画深受海派艺术的影响,特别是蒲华、吴昌硕、任伯年等前人的艺术思想和笔墨涵养深深地吸引着他。他的国画清逸潇洒,笔力挺健,墨气淋漓,设色雅致。观其作画,用笔风驰电掣,神奇变化,下笔畅快脱俗,使转曲直,方圆并运,横涂竖写,随形写神,刚柔并举,如龙在舞,灵动而隽永。其尤善写兰、竹,此正好发挥其对书法线条的自如驾驭能力。中国书画艺术之所以引人入胜,寥寥数笔而耐人寻味,就在于其线条可以脱离所表现的形体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其笔法往往能涵韵中国的哲学精神和美学。中国绘画是中国哲学、美学的视觉展示,自古以来能成为大师的书画家,莫不紧紧把握住“笔墨”——这个书画艺术的核心。因而他们一下笔,格调、气韵就具备了。具备这种格调,气韵,即具备了“赋物以神”(而非赋物以形)的本领。周国城先生深谙此理并紧紧把握住此核心要义,数十年如一日,锤炼笔墨,涵养胸襟,故而他的书画作品中的笔墨质感不是简单的力度和厚度,而是具有金石气、人文气、气韵和意韵情趣的和谐统一。
作为广州地区仅有的一位集美协和书协副主席职位于一身的艺术家,周国城先生的独特艺术风格自然能引起关注。传统所云之“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等理论,在其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而他也正是沿着前人所探索出的来路,前行耕耘而未知往返。早在杭州的时候,先生就以其自成一路的书法艺术风格而自立一席。其书法作品章法严谨,灵动飘逸,一气呵成,首尾相望,看似“信手而书,随心而写”,实则丈幅布局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具有“忘情笔墨之间,和调心手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间,体合造化而生成也,而后能为学书之至尔”的审美意趣。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长河,时至今日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动人文字。篆刻,顾名思义就是以篆字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以篆字奇拙转折的线条为主,结构出匀称调和,又具伸缩自如,增减合度,挪让有序,变化多端的特性,再加上篆刻家的精心巧手,篆字便在印面上跌宕生姿,雅致地呈现出来。先生醉心于篆刻金石艺术,其倡导“印之学秦汉,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所刻之秦汉印,在严整中出自然,自纯朴处求密茂,结构变化不拘,纯任自然,风格纯朴。在笔划经纬之内,于斑驳刀趣之中,在交错布白之间,周先生倾抒情致,冶治金石,尽得“骨力坚强,丰神隽永”之神韵。每一枚寸方之间,笔意圆润而细腻,神存四方,可见其多年来学养、胸怀之浓缩。
“神与万物交,智与百工通”,自古以来,意形于心,物形于手,更难者乃淡泊名利,潜心砚田,其最感人的品质,就在于一方面不断否定自我,另一方面却又依然坚信自己的追求,坚信自己所创造的艺术。集画家、书家、金石家于一身的周国城先生,在漫长岁月,上下求索中锐意求变,专心艺道,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在其身上我们可感受到一种在艺术和精神的征途上远行的不竭动力,使之能再攀艺术高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