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阐旧邦而辅新命——赏读《杨之光书法集》有感

  “书画同源,书画同理,书画同步。”这是广州电视台在广州艺术博物院“杨之光艺术馆”内采访杨之光老师时,杨老师对艺博院几位青年画家语重心长的教导。在当今艺术的多元发展时代,年轻的国画家们强调个人风格、艺术特质,不少人漠视传统,只重形式、制作,形成当下美术界极为自由而没有节制的散乱绘画语言,从而使当今国画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错误倾向。杨老师的一番话给我们指出了国画发展的内在理路。

  在杨老师赠予的由吉林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杨之光书法集》内,收集了杨之光老师多年来习的从篆到隶,从楷到行的数种书体以及十数枚篆刻作品。既有周《毛公鼎》的古拙雄浑,又有汉《礼器碑》的清雅秀劲;既有东晋《好太王》的质朴自然,又有《怀素自序帖》的洒脱豪迈;同时,更有自成一格的诗草。从这些作品中可感受其书法中传统的味道。传统的血脉在于笔法,正是那些骨法用笔、藏头护尾以及诸如逆顺、中侧、方圆等调动笔锋的辨证技巧,构成了传统书法薪火延续的内在基因。如果在传统的审美价值上,在笔法的精深上,可品味出其作品的耐读性。但又不仅仅是在传统限囿的构形中探索,更是注重走向构形的个性表达与因心再造。从而激活推演出一种吸纳传统又超脱传统的书风。

  综观中国画的历史,凡称之大师者,无不得力于书法的学养。黄宾虹曾道“书画同源,欲明画法,先究书法”。古人将绘画曰“写”画,其基础就是中国传统书法——一种表现韵律的线条造型艺术。中国画特别重视线条,皆因中国人观察客观世界的方法以及传统的审美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比起西画中注重光线明暗对比的体面造型方法,中国画中的线条更能超越于具体的物象之上,更具自由创作的灵活性。

  赏读杨之光老师的书法,特别是行书的用笔灵秀劲洒、自如流畅,更体现出书家把握笔墨的功力。结体严谨,用笔抑扬顿挫,锋棱毕现,峭拔健挺,欣赏至此,读者就不难体味出杨老师人物画中如长绸等处理,正是充分运用书法行草富有节奏感的用笔,运用这种笔墨的节奏感来表现舞蹈的节奏感。在传写物象时,线条承载的情感自发流露,在造型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与笔端的运动融合一起,笔所到处,无论长短曲直、粗细方圆,都成为情感流露的轨迹。于是,笔之所至,型之所至,情之所至,神之所至。

  《杨之光书法集》集诗、书、印一体,使读者在惊叹先生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修为的同时,隐约地把握到先生人物画作品风格形成的渊源,梳理其在这一领域专意开拓的脉络。那就是将中国传统艺术的线条、墨韵之美,结合西方绘画的色彩之美,融汇到形体的塑造中去,将形象与意象有机结合,自成一格,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艺术境界。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