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山水画者,乃于庄周先生回归自然之出世哲学影响众多文人后,晚于人物画几个世纪方出现及形成。历代山水画家大多喜爱置身于山川林泉之安逸幽静中找寻其灵魂安处、静心养怀之所。因此山水画便成为其寄意抒怀之极好载体。
当代知名画家、书法家、诗人莫各伯先生游历大江南北,寄情山水,醉心其间,胸罗海岳,写日月星辰之运化,抒襟胸涵养之情怀,而使笔下之万象生生不穷。其画作主攻山水,兼事人物、花鸟。早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期间,受业于黎雄才、杨之光、王肇民、麦华三诸师,毕业后更拜访当世书画名家关翁山月、娄公师白、秦垣咢生、李氏曲斋诸前辈,学养实践之日晋,传统笔墨功力之磨砺,使其深知“我辈作画,必当读书明理,阅历事故,胸中学问既深,画境自然超乎凡众”(清•松年《颐园论画》)之理。故其笔下之林泉高致,云烟海岳,深壑幽林,九曲山河,千涧泉曲皆“纯从真山水面目中写出性灵,而不落寻常蹊径”(黄宾虹语)。先生深入观察与体会真山水,既师古人又师造化。以自由的笔墨写出山水造化之境,试图通过笔墨达到“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之境”。
观先生之山水画如沐清明时节映红染绿之细雨,悦人耳目,润人心扉,撩人思绪。诸如《流水高山着意深》、《叠嶂图》、《鸟鸣山更幽》,其画面营造出灵山秀水之间芳菲庭院、幽深曲径之清新意境,久而久之,难免身历其境,仿如置身其所绘之山水林木之间缘溪踏青,忘路之远近……其山水构图一般较为凝紧繁密,于空间表现上也以传统之“高远、深远”为多,但又不同于传统水墨山水之清淡孤高,融汇现代色彩之炽烈情感,多于墨韵中点缀纯色,而有闪烁宝石之悦目感。
古人云:“书画同源。”莫先生的书风一如其笔下之山水人物,笔法细腻、精练,意境新清秀逸、劲拔峥峭、华美风姿,有如“清风出袖,明月人怀”(唐•李嗣真《书后品》),书风优美自然,若合符契,而无方衲圆凿之感。综观中国画的历史,凡称之有成者,无不得力于书法的学养。黄宾虹曾道“书画同源,欲明画法,先究书法”。古人将绘画称制之为“写”画,其基础乃中国传统书法——一种表现韵律的线条造型艺术。中国画特别重视线条,皆因中国人观察客观世界的方法以及传统的审美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比起西画中注重光线明暗对比的体面造型方法,中国画中的线条更能超越于具体的物象之上,更具自由创作之灵活性。先生苦研传统书法艺术,对笔势张扬、伸缩、疾迟、苍润诸法巧妙运用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对所书作品内容的全力把握和对文字蕴藏着的深刻内涵的准确展示,一笔在手,神怡心静、气和意专,挥笔疾书,笔走龙蛇,纵横开阖,笔意连绵不绝,恣肆放任,使得观者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竭”之感。
身为广东省文联《书画评鉴》执行主编要职,先生之传略被收入《世界书画名人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现代中国书法大成》、《当代诗词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各类名人典籍。宋•苏轼于《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有中诗”,可见传统文人画之审美特征。先生深明其理,深受传统国学修养,专精研习唐诗宋词,用功日深。其诗词意境,或开阔广博,或委婉清新,或气象端穆,或奔放潇洒,抒怀言志。一首《咏砚》中之“居然铁石心肠硬,泪满清衫不自哀。”更是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令人余味不尽。
中国传统的诗书画艺术是以“游于艺”为特征的“把玩”艺术,其内在的价值恰恰体现出的一种游历于功利之外的价值取向。莫各伯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在其艺术山道上操守弥坚的艺术家,多年来,他醉心于此传统文化“三绝”之不辍探求中,不问成果,甘苦自知,凭一己之兴致,不断游弋其中,餐风饮露,搔首明朝,忽倏已四十寒暑,回首遥望来时路,不觉已踏出一条宽阔光明之艺术坦途。
作者:卜绍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