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科普美术是艺苑中刚萌芽的一支新花,是近年来较明确地把它作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传播科学知识的独特美术形式。应用美术形式普及、宣传、推广科学文化的作品虽早有问世,然而对于科普美术创作的艺术规律的探索、创作经验的总结和理论问题的研究,尚不被人们所重视。在广大群众急需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向“四化”进军的今天,如何把科普美术的创作水平提到更高的高度,真正使之成为人们通向科学技术高峰的桥梁?那么,对科普美术特性的探讨和理论的研究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
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都有它自身的特性和语言。文学中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杂文、抒情文与论谈文;艺术中的绘画与雕塑、音乐与舞蹈、电影与戏剧、工艺美术与其它美术等,都各具有自己的艺术特性、艺术形象、艺术语言和艺术程式,相互都不能取代、模仿、硬套、作品都要遵循自己的艺术规律和特性去创造,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本来面貌和独特风格,才会有“百花齐放”的艺术。
科普美术的特性是什么?归纳起来应该是“科学性”、“通俗性”、“艺术性”,也可以说是科普美术的“三要素”。
第一、“科学性”:这是科普美术的根本。背离了“科学性”,科普美术将失去灵魂而成为“谬误美术”。
科普美术的重要作用就是运用美术的各种技巧和形式,创造可视的艺术形象、普及、宣传、推广科学文化知识,激励人们向进军。我们所宣传的是真理、普及的是科学,而不是宣传谬误、普及迷信。
科普美术的创作,也像写论谈文一样,论点要准确鲜明;论据要充分可靠;论证要符合逻辑。我们必须首先要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去对待科普美术创作,所要阐述和表达的观点、道理、知识必须准确、鲜明、可靠。对表现科学知识的本质、情节、场面、道具、形象、色彩等都应真实、典型、符合客观规律。
科普美术不同于一般美术创作,它有一定的制约,这就是“科学性”;有一定的目的性这就是普及科学知识。不能将一般的美术创作代替科普美术创作,不能纯粹地追求严肃的形式美尔忽视科普的根本内容,也不能过分地强调艺术的真实而代替甚至歪曲科学的真实性。
在我们的科普美术作品中,有的毫不注意细节,缺乏用科学区分析、研究、推敲、检验自己的作品,作品本身就不符合科学道理或违背历史规律。那种把本来是民间美好的传说、故事、神话,当作科普知识来进行美术创作是荒唐的。科学幻想的作品对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启迪、促进,是可以存在的,但是这个幻想也应有“科学”的前提,而不是虚无的梦幻。对未来的预见也应是科学的。
科普美术要做到“科学性”,首先我们的创作在要学好科学,摘去“科盲”帽子。宣传科学,必须自己首先要懂得科学;普及教育群众,必须首先要普及教育自己。自己还没有弄懂的东西,不可盲目地进行科普美术的创作。美术家要“和科学家交朋友”(钱学森语),作品要反复征求内行、科学家的意见,使自己的作品牢牢把握住“科学性”。
第二、“通俗性”:因为我们的科普美术是要宣传群众、武装群众,把科学知识交给群众,就一定要使科普美术作品能让群众看得懂,理解透。这就是“通俗性”,也就是科普美术的生命。
科普美术的对象是广大群众,我们的任务就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通俗性”是科普美术的性质、对象和任务所决定的。
托尔斯泰曾说过:“艺术品的任务就在于把晦涩难解的东西变化明白易懂的东西”。更何况我们的科普美术。所以我们不能把科普美术创作建立在“自我表现”的基础上,以“抽象”、“印象”、来玩弄“艺术”,故作玄虚,把本来简单明白的科学道理反而复杂化,使群众像猜灯谜一样站在科普美术作品面前无所适从。
有些科普美术作品不要说群众很费解,甚至连科学家都看不懂,自己也稀里糊涂,这就失去了科普美术的价值。“通俗性”应是鉴别科普美术作品好坏的标准之一。
科普美术要做到“通俗性”,就需要我们的作者树立一个群众观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复杂、深奥、甚至抽象的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通俗易懂地告诉群众。语言应是群众所明白的、形象是群众所熟悉的,形式是群众所喜爱的,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群众基础,使他们能从科学美术作品中得到收获和教益。
科普美术还不能超越目前广大群众所能接受的范围,在题材内容上还是以应用科学为好,但也需要普及从微观到宏观广阔的科学领域的知识,逐步引导群众走向“高、精、尖”,在普及之中加以提高,让更多的群众起来向科学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第三、“艺术性”:丰富的艺术形式、巧妙的艺术构思、优美的艺术形象对于准确地表达科学内容、通俗地普及科学知识都是不可忽视的。科普美术既是以美术品的形式出现,就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这也是科普美术发挥作用的强大支柱和力量。
科普美术在讲求“科学性”的同时,要力求作品的“艺术性”。科学和艺术在某些方面有它的一致性,但毕竟科学不等于艺术,科学和艺术也有根本的区别。如科学是抽象的概念思维,艺术却是具象的形象思维;科学是以理论体系的形式认识或反映客观世界,艺术则是以形象体系的形式认识或反映客观世界等。科普美术就是试图以新的形式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成为矛盾的统一体。它的作品由于具有“科学性”,从而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同时由于具有“艺术性”,而满足人们的欣赏要求;就有科学价值,又有艺术价值。
通俗易懂对于科普美术固然重要,要使群众乐意接受、自觉接受,还必须要有艺术的趣味,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这也像烹调艺术中的“色、香、味”,能引起人们的食欲一样。科普美术要以艺术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将科学知识和艺术形式融会贯通,艺术地再现科学。要使人们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艺术享受中接受科学知识。那种平铺直、干枯无味或者公式化、概念化、教条化的作品,将失去其意义和力量,达不到什么效果。
科普美术要做到“艺术性”除了广泛应用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装饰画、挂图、雕塑等千姿百态的形式外,在艺术处理手法上,可灵活应用拟人手法、夸张手法、象征手法、比喻手法、寓意手法、写实手法、幽默手法、装饰手法等各种手法,意趣横生地展示科学,使优美的艺术形式与严谨的科学内容统一起来,结为一体。
科普美术在应用一种艺术形式时又要遵循那种艺术形式的特性和规律去进行创作。如创作连环画要注意“故事性”;创作漫画要注意“幽默性”;创作宣传画要注意“鼓动性”;创作装饰画要注意“装饰性”等。应用工艺美术来进行创作特别要注意工艺美术的特性,不要强迫工艺美术做它难以做到的事情。这样做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品的“艺术性”。
现代科学的发展,为科普美术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科学家所探索的奥秘是瑰奇的世界,正有利于我们驰骋相像去进行艺术的创造和发挥。让我们在科普美术特性的指导下,继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这个有力工具,为开辟美术为科学普及服务这个心领域,做出更出色的成绩吧!
1983年十二月
作者:张学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