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简潔却非简单,清寂并不凄冷,空旷而不是空白……,用“诗的意境”来形容画家的画作其实并不很确切,在我看来天柱先生的画境应属于新白画文、长短句式的散文诗,没有半点儿陈腐程式的酸气,生活的感到和理性都藏在那些清凉孤寂的背后,透过唯美的冷静望过去,一个谦谦然的艺术赤字的炽热情怀就活脱脱地立在画外,一花一叶、一虫一鸟、一筐一篓,或依或偎、或唱或鸣、或憩或跃,或案前桌后、或瓜上藤间、或水畔石下,或名卉或野箐、或春苞或雪芽、或润泽或枯竭……无不蕴含着画家对待生活或艺术的审美取向。
用“一叶知秋”形容先生的画似是最简单和贴切的,但于先生的艺术追求却无疑是穷其一生以求悟达的境界,“陈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板桥先贤的画竹语是否意味着绘画技术的通行哲理我不敢妄言,但私下里总是以为然的。以先生的绘画经历来看,似亦印证了这一道理,由繁渐简,由简愈简,但意境却更丰满了,趣味亦更浓溢了,细细的嗅一下就有露的清韵,屏住气,便能听到虫的鸣叫和蝉噪,嘘!切勿大声喧哗,以免惊飞相偎的情鸟,坏了这一片自然宁静,也勿在画前高谈艺术,闭眼用心去品味一下这大自然的风吹雨露、雀跃虫鸣算不算是最纯粹的艺术?
先生不老也说不上年轻,半百半翁,于艺亦谦,总言半醒,半醒的好,知足与不足矣。比之时下“大师”们动兀“炉火纯青”的叫闹不醒已然足矣。
先生画的少,虽然为省画院的专业画家,但给人的感觉总有点不像,顶多属半专业,另半“玩”,玩是一种心态却不是态度,自己都没有感觉,画要让人有感觉就更难了,如果这样还不若半闲来的真实些。
先生不爱热闹,人一热闹画就跟着闹心,什么也找不着了,所以与当下的时风渐远,诸多他人求之不得的“好事”,于先生就畏“之”如虎了。于半醒斋中与笔墨较劲,与花鸟虫鱼为伍,以自然四时为师,用时代气质通读传统表现传统,造化天地,感悟心境当为先生最乐之事。
偶有佳客来访亦可畅谈尽兴,但多半不论“人”事,少谈“艺”事,唯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的闲事。再就带一双“捕风捉影,寻叶逐雀”的慧眼,穿行在自然和心灵的交叉点,投影在宣纸上,创造着属于他自己、也属于我们的“大美”。
2005年1月21日
吴冰于上海
作者:吴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