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申少君导师授课实录

2007-11-21 15:32

  申少君导师授课实录
  内容:画什么 怎么画 程序研究
  时间:2007年11月21日
  地点:中国国家画院申少君工作室
  人员:导师:申少君
  学员:余立新、王建华、蓝凡武、秦仁东、覃琨瑛
  申少君:诸位到中国国家画院学习不是来解決绘画基础问题,而是如何运用好国家画院这个平台和资源。每个导师工作室是一个小平台,画院是个大平台。教学部每周设有数次大课,请到国内外相关机构彼有成就的学者和专家,就各类学术问题和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讲授、传授,因此可扩大视野和思维空间。我支持诸位去其他工作室接触更多导师们,导师们对学员作品的点评课,对诸位会有启发和产生更大收获。大家努力去感受在国家画院的特殊氛围,不能简单的把自己当作普通的学生,诸位到此之前都已在绘画上走过一段较长的路,都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绘画经验。
  写生是画家与作画对象的一种交流对话方式,是产生作品的一个过程,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老院长李可染先生提倡在写生中创造,从写生中去产生创作,对景创作。就目前而言,学习应当是先具备积极的态度,在龙瑞院长提出“贴近文脉,正本清源”思路上,诸位自觉去调整思维方法,从传统中寻求继承发展,解决认识问题非常重要。
  当我们面对一张白纸去构建一个秩序,怎样使它成为一幅画?成为一幅怎样的画?内容和形式问题同时摆在我们面前,先解决哪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画什么”即为绘画的内容,也是每个画家在作画之初就必须去决定的首肯问题,确定了内容,才能进行形式处理。每位画家毕生都将被“画什么”或“怎么画”所困惑,这是无法回避而必须去研究的终身课题。研究作画程序和在不同的阶段去调整程序,是我们不可省略必须的工作。创作前的思考和制作程序又是作品成败的根本问题,一件作品的成功与失败,是在某个细小环节上理性与感性间矛盾的协调。每位画家的作画习惯都会不一样。
  大家提出些问题,我们一道来进行探讨研究:
  王建华:您提到“作画程序”,它与内容和形式怎样联系。
  申少君:我先谈谈“思考程序”,也可称为画前准备。
  确定内容、决定表现形式、选择材料、整合技术方法,这些都是画前应思考的程序。很多画家多年已固定习惯了某种技术方法,因此,这种技术方法成了他的先决条件。黄宾虹最为典型。
  “画什么”指选择绘画的具体内容。如:“名山大川”、“野山小景”,“当代都市”。“历题事件”,“少数民族人物”,“古装拼盘图式”。“传统题材”,“梅、兰、竹、菊”等。
  “怎么画”在确定内容后,去选择绘画形式与具体的技术表现方法。形式会决定技术方法,而技术方法也同时会制约形式。图式与视觉达到统一将产生审美的价值。提示几类画家及他们的绘画作品做参考:
  如:徐悲鸿、黄胄相对写实的作品。任伯年、黄胄的小写意作品。徐渭、八大山人创造大写意作品。林风眠创造装饰性图式。关良创造古装戏曲的夸张性图式。毕加索创造立体变形性图式。
  另有趣味性图式,这类图式极具中国画的传统特征,在明清时期特别盛行。把形象趣味化、笔墨玩味化,并带强烈个人情绪化特征的作品。这类书写性作品应为形式先决,较典型文人绘画。
  简谈“材料选择”
  纸质的选择:这里主要指对纸的质地与粗细选择。特殊需要画底还可根据需要重新去制作。如:刘国松运用综合材质办法、傅抱石用皮纸泼墨、泼色的作品。
  水墨形式的选择:如:黄胄的作品“毛驴图”。
  颜料的选择:中国画颜料与丙烯颜料并用。如:林风眠晚期作品运用丙烯颜料入画。
  工具的选择:根据作品内容选择毛笔、排笔、自制笔。如:林风眠、吴冠中、黄永玉在作画时的相对自由。
  尺幅的选择:应根据作品内容和形式而确定。
  接下来对“入画方法”作些提示:
  对一幅作品采用何种主体元素及某一类技术方法入画,前人留下不少经验。
  以“线”为主体的粗细兼用。如:齐白石、潘天寿、黄胄的作品。
  以“墨”为主体控制面积的干湿并用。如:齐白石、李可染的作品。
  以“色、墨”的主辅并用。如:林风眠、程十发的作品。
  “线、墨、色” 混合并用。如:林风眠的作品。
  “思考程序”与“作画程序”范范谈这些,作为提示供诸位去深究。
  蓝凡武:导师,请您谈创作程序的重要性。
  申少君:首先,收集相关绘画创作文献资料,收集相关的技术参考资料,参照相关的图式及绘画方法。然后是整理平时的速写本、写生稿中的内容并进行取舍及细划(从生活中提取的内容)。最后,集中并提取实际创作时可用的内容。称为“素材整理程序”。
  “元素的整合程序”。这是创作思考的关健点。“元素”指组成图像的各类符号,它的排列将产生作品的结构节奏,并非表现方法。表现方法的运用是解决元素的准确性及决定作品品质的优劣的条件。图像中的元素是否能形成结构达到与视觉一致性,并能形成“元素结构”,这也是作品的关健。
  覃琨瑛:能解释一下“元素结构”的所指吗?
  申少君:在这里谈的“元素结构”是指形成作品整体符号的排序组织,内容和表现方法及材料技术结合的运用,画底的重复和最后的装裱等。中国画作品与西画作品的最后完成,结果是有区别的。这也是民族间审美的区别,是我们必须去研究的问题。
  秦仁东:请导师谈谈完成作品中的一些常规操作过程及技术方法。
  申少君:我们共同来讨论绘制作品的几个阶段。即“作品制作程序”。
  首先是构图阶段。草图及草图细划阶段。其二,对形象进行细化及形象整合阶段。〔指生活中提取的型像与经过艺术化的型像〕其三,技术方式以及工具材料相互作用的发展关系。落墨的轻重、浓淡,行笔的快慢等的控制。其四,对图像中各细部的刻画和改造。其五,题款落印。自古有长款和穷款之分,长款是明清以来文人在画中书写情怀的一大特征,在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齐白石的作品中常见。穷款在宋以前的绘画作品中常见。如:董源、范宽等人的作品。再就是印章落位及数量的确定,也是明清文人画的一大特征。装裱是完成作品的最后关键。对材料的选择、上下边宽的尺幅确定等,都是“成品制作程序”中的重要过程。这个阶段是需要诸位去重视的!
  再谈谈画面收拾。作品基本形成后,对画面进行整体检查和思考,将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性地调整。此时每一笔的增补都要考虑整体结构。尤其对墨、色的统一性的调整。图像四边四角的处理,以及每处轻重的调整都应该是不轻意的。
  对问题的思考和问题的解决,体现专业性和业余性的区别。因为专业画家在作画过程中,始终围绕问题出现和解决问题进行工作,还必须将研究的问题提示到作品中来。国家画院是一个国家的创作和研究机构,希望我们都有这个概念。
  余立新:“平时的训练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这方面,导师一定有思考。请谈谈这方面的个人经验。
  申少君:问题提得好!这是个大众问题,应该大家来谈。我个人的理解是,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同的习惯,包括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习惯。如果谈论方法和经验就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一个人平时的思考及训练但形成一种格式,而将这种格式转换成一种习惯时,必然会产生他特有的结果。如果能在有限有序中自觉去进行调整,他会从中获取到更多和更大的乐趣。对艺术兴趣对绘画事业负有责任感的人,特别是对生命的价值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我们必须要去重视的。艺术作品需要对技术的延续和发展不断的提高乃至去创造一种生命。程序不同结果是不一样的,良好有序的方法是决定一切目标的成败。
  有意识地去阅读各类书:1、书画类(欣赏分析)。2、基础理论类(具体技法和操作方法)。3、专业理论类(对专业认识和提高综合能力)。4、研究性理论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增强创造力的能力)。5、杂类、历史等(对问题的辨别和比较能力)。
  在院期间应有目的地去观摩各种展览、各类画室,在观摩展览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对作品内容深度及广度进行分析,内容与形式、局部刻画与主体背景的相互关系是否表达出一致性。2、对所运用的元素架构画面方式和方法,其视觉力量产生强弱程度的准确性。3、材料工具的选择和特殊技术的运用,作品中有无突破点?突破点在画中何处?。4、对传统与继承发展的理解。5、面对作品中所产生的困惑,其问题所在?6、在师友的画室,面对其书架、桌面工具、材料、参考资料,生活习惯及兴趣点进行详细观察和分析,从中获取对自身有益和有价值的信息。
  有选择地临摹书、画。对传统作品的临摹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训练,既然是临摹就要找到最好的摹本,忠实于原作去摹绘。
  生活中的方式方法是否与本专业相关,如何去调整?学术性与市场性在日常思考中的比重,为市场作画还是为文化的延续而作画?特别欣赏哪类作品?根据自身情况和能力将向哪方面去发展?等。在“怎么画”前,这些问题都应该去弄明白。作为一个画家,对周围存在的一切须有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性,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有观点和立场。
  与大家谈的问题是提示性的,需要诸位回到自身现实中去思考和寻求解答的办法。
  (余立新根据课堂笔记整理)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