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姜吉安:用素描将光影体现出来

  2013年4月30日,“2013艺术北京”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隆重开幕。在艺术北京现场,艺术家姜吉安接受了99艺术网的采访。

99艺术网采访艺术家姜吉安

  99艺术网:姜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99艺术网的采访,看您的作品里面既有一些传统元素,也有火的加入,在创作过程中,还有身体的参与,行为的感觉。想请您谈一下这样一些有点装置感觉的作品想表达怎样的主题?

  姜吉安:这些挂在展墙上的作品是2009年之后,我一直在进行的创作。因为我一直比较关注艺术系统。过去很多的系统在控制我们,比如在美术学院,教绘画都是要摆个模特,让学生去画。我们平常的绘画也是,在平面、油画布上,或者在纸上,我们要画一个与此媒介无关的另外一种事物,绘画与对象始终有距离。人也一样,与对象是有距离的。

姜吉安 《丝绢之烟斗》

  这些作品《丝绢》系列,我是希望将绘画原来的结构——绘画对象、绘画原料的各自对立,做了一些修改。因为媒介本身是丝绢,然后我在丝绢上画的图像,用的颜料也是丝绢,然后过滤的渣滓做的雕塑,也是丝绢剩余的东西,这个实物与所能看到的画面是一块比较大的白色丝绢分解出来的,它是一个现成品的概念,包括这张《烟斗》也是这样,实际是一个现成品通过我的行为过程进行转换,比如说把它磨成粉,做成颜料,过滤,画一只烟斗,然后再做一个烟斗的雕塑,实际上是现成品的转换,所以与过去绘画的思维结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看这张作品,用原来绘画的观看习惯来看的话,可能理解不对:画个烟斗很漂亮,颜色好看什么的,这都是过去绘画的概念,实际上绘画结构与原来的架构不同了。有点中国老庄哲学中“以物观物”的概念,让物自身呈现自身,而不是认识论的,类似我来分析物与物,对立地来分析它,而是强调物自身呈现它自己。

  99艺术网:看您身后的这件作品和您09年之后的作品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像您的作品从二维走向立体,类似生活场景的还原,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姜吉安:这件作品叫《两居室》,当然不是原来最早创作的状况,这个作品是2007 -2009年创作的。最早出现在居民社区的普通两居室里,是在一个真实的两居室现场画的。从视觉上看,与《丝绢》完全不一样,一个是装置,一个是绘画。实际上,如果你了解我以前的作品的话,这个作品能串起来,在其背后关注的问题是差不多的,《两居室》关注的是素描的问题,关于光影的问题。

姜吉安《两居室》

  素描,在多年的学院训练里,都是要把一个实物画到纸上,这个系统化的东西,大家习以为常,认为素描就必须这么画,不这么画就不叫素描,一个比较固化的系统,实际上艺术都是这样,在一个系统中控制所有人的一些观念,绘画的观念和方法。这件《两居室》把素描还原到现实当中,不是画到平面,而是画到实物、现成品上,这样是对绘画方法的开放,一个新的可能性吧。当然,也有很多评论家包括鲍栋等对这件作品有不同的阐释,评论也比较多。

  我觉得另外一部分就是关于视觉不可靠的这个问题。当非专业的人看到这件作品时,可能感觉不到阴影是画上去的,误以为是光投射下来的影子,但是进了现场以后,以前在上海展出的时候,观众可以进到里面走动。走在里面,观众会有点发晕,因为这些光的方向都不一样,不是一个光源出现的投影,而是各个光源错乱的,貌似有影子,实际上方向都不一样。这件作品它是一个关于错觉,关于人的眼睛的局限性的问题,视觉其实是不可靠的,包括量子物理最新的研究,所有的事物都没有客观的,都是在不停地变化当中,尤其是在特别微观的世界里,包括人的眼睛也是一样,人眼的物理结构与猫不同,与其他生物都不一样,猫的眼睛有局限性,有些动物的眼睛只能看到黑白的,那人的眼睛是不是一样有局限性,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不一定是那个原来真正存在的,所以人的眼睛是不可靠的,《两居室》也与此有关,一个是素描在自身艺术结构系统中的改变,另外一个就是关于视错觉的探讨。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