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吴丈蜀先生是一位学者,一位诗人。他虽不自认为书法家,而实为书法大家,同时还是一位书论家。
在他的系列论书诗和有关序跋中,包含着对书法艺术的精辟见解,语虽简赅而探赜发微,义理宏博。如“二分笔砚三分看,余事还须广读书”(论书绝句);“须冶千碑方创体,能藏万卷始言家”(联句);“讲求法度须严谨,临写持恒砚勿荒”、“临写工夫只启蒙,求精须解善融通”,“检寻百代书坛史,未有名家面貌同”,“若为猎名求利禄,未曾举步便迷程”(论书绝句);“成家岂是临摹得,造诣全凭字外功”,“非欲创新新自创,胭脂粉黛尽捐除”(跋谢无量先生自书诗卷八首);“正道不由取道斜,张牙舞爪走龙蛇,请君试去碑林看,应愧无知自许家”,“功夫都在根基厚,岂是涂鸦鬼画符”(访西安碑林三首)等,鲜明地反映着他对书法艺术和学习书法的基本观点。
他在<《乔大壮书法》序>中,热情赞佩其“善于熔铸,师古而不泥古”,“虽各有师承,但不落前人旧辙,别饶新意,开卷便觉书卷气洋溢,使人一新耳目”。同时他对时下那些“不学无术,追名逐利,既不读书,又不练字的假冒伪劣的‘书法家’”则是深恶痛绝的。他在《吴丈蜀书法辑》的后记中写道:“我写的字既不是龙飞凤舞,也不是华丽风流,且不愿精雕细琢,更不是四平八稳,尤不敢标新立异”,以反语贬斥了种种不正的书风。
吴丈蜀先生在其论书诗文中,不遗余力,一再为真正的书法艺术招魂,呼唤一代新的书风。一方面出于对具有数千年深厚传统的中国书法艺术的真诚热爱,极力推崇米芾、黄辉、八大、冬心、板桥、于右任、谢无量、乔大壮等古今优秀书家,并热情期待新人的成长;一方面对当前书坛的不正之风泛滥成灾,贻害将来,深为愤慨和忧虑。对此我也颇有同感。不论从各种展览、各种出版印刷品和街头牌匾、风景名胜地的题刻以及媒体发表的书作中,都随处可见恶书的泛滥和危害。
我在为《吴丈蜀书法辑》所写《略谈吴丈蜀先生的书道》序文中,把吴丈蜀先生的书法称之为“文人书”。这一提法前此未见,是我的杜撰。我想大约在古代,书家无不是文人,也没有文人之外的假冒伪劣的“书法家”,所以没有必要特为提出“文人书”这一概念。而今胸无点墨却自命书家者比比皆是,提出“文人书”的概念以示区别,也就不但合理而且必要了。
我特别赞赏“二分笔砚三分看,余事还须广读书”这两句诗,并且一再介绍给向我问书学画的青年人。“二分笔砚”指学书的基本功,其在学书中的地位虽只占二分,但却也必不可少,而且是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功夫;“三分看”是指对法书碑帖的细读深研,心领神会,比起笔砚功夫还更重要一分。此外就全靠读书了。“广读书”这个“广”字特别值得寻味,不仅要读五车书,还要读人生这部书,宇宙这部书。只有广读书才能涵养性情,提高精神境界。诚如西汉杨雄所言:“书,心画也”,唐代书法家、书论家孙过庭说,书法应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所以一点一划都应是感情的载体,都应是传达作者心声的音符。也可以说点划是外功,读书是内功。只有手头功夫,没有胸中情思,是不能成为艺术的。要把书法真正作为一门艺术去研习和创造,乃是吴丈蜀先生倡导新书风的根本所在。
乙酉春节于深圳
作者:鲁慕迅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