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丁竹君的画,大气中有诗意与灵动;丁竹君的人,坦荡豪气中不乏细腻优雅。画如其人,人如其画,每当想起丁竹君,眼前就不觉浮现出一片水墨苍茫,和他爽朗不羁的笑声……
人如其画
和丁竹君接触过的人,一定会对他鲜明的个性念念不忘。艺术家的豪情在他的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他嗓音粗狂、个性直爽,哈哈一笑的模样,活像一个顽童,欢乐的气氛感染周围每一个人。连丁竹君的作品所钟情的山水题材,也与他的性情息息相关——画山水画可以肆意泼墨,挥洒情感,不像工笔那般拘谨。
不过,外表的粗狂掩盖不了丁竹君心底的诗意与细腻。这一点,来到他的画室便知一二。
沙湖之畔的二十层公寓,有丁竹君700平米的画室。窗前眺望,沙湖万顷碧波尽收眼底。画室的干净雅致,与丁竹君的山水画作相得益彰。丁竹君特意带笔者参观了画室里的大书架,满满的书香横溢。在这里,一壶好酒,一杯好茶,一首好曲,一番随意的阅读,作画的灵感便涌入脑海,汹涌澎湃。笔者相信,这个空间不仅仅承载着丁竹君的艺术创作,更是倾注了他的生活理想,他似乎在生活中也着意创造像画作一般的悠远诗意。
交谈之际,丁竹君沏上茶,点上一炷香。檀香袅绕中,他将自己多年的艺术感悟缓缓道来,言谈的幽默与通达令人如沐春风。丁竹君广交朋友,画室就成了他和朋友相聚的乐土。“三五个朋友在画室一聚,沏上一壶茶,畅所欲言。”他所营造的快意人生令人如此羡慕。
寄情山水
丁竹君的画里全是山,那是他心灵世界的投射。因为在他的心里也有一片山,是寄托着梦和记忆的“圣地”。
“目识心记”,丁竹君心底的山,多来源于生活中的所观所感。从神农架到西藏,从武当山、黄山到庐山、华山……丁竹君用脚步丈量山的高度,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像灯一样点亮思想,启发创作的灵感。而丁竹君烙印最深的山,莫过于恩施的大山了。大学毕业一年多的丁竹君,曾被派到恩施建始县工作。那里“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鄂西大山绵延的线条里有丁竹君的青春岁月,山的骨骼与呼吸装进了丁竹君的胸中,从此生根。
苍茫山色在胸壑,如今丁竹君作画时,不用写生,无需临摹,提笔便有山的万千姿态与风情。塬上秋歌、远浦清烟、风起岩壑,雨后的山、云中的山、四季变幻的山,他笔锋的山,肆意纵横,风骨昂扬,诗情画意深深触动观者心灵。
丁竹君画山,是抽象的、朦胧的。“西洋画表现的是此时此刻光源下的物体,东方画则是诗意的空间,讲究隐喻。”他的山是艺术家眼中的山,是记忆与梦境中的山,融入了画家自己的感受与感情,已然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具体的山。
“山在心中,不在外界。”丁竹君希望自己的每一幅作品都能够给人带来艺术的联想。
独一无二
画笔徘徊于山山水水间,丁竹君也常遇到创作瓶颈。“时常有莫名的苦恼、惆怅、不快、不爽。”丁竹君皱起眉头。他思考着如何能够有所超越,在绘画的色彩、意境上更加有新意。
困惑与瓶颈总是源自一颗想超越的心,丁竹君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他对自己的要求是“独一无二”。“如今信息发达,很多东西都是千人一面。所以要思考如何坚持自我,追求个性。有突出点,才有价值。”
对此,丁竹君一只笔触伸向传统,一只笔触感悟内心。时代进步了,为画家提供了更多发挥的空间,然而“几千年的传统文积淀下的更是珍宝,要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另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丁竹君感悟和表现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他通过勾、皴、点、染的创意,刻意打乱层次与次序,运用现代丰富的色彩表现手法,刻画不同的情调。“艺术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丁竹君避免程式化的创作,学习但不会去重复古人与他人,也力求超越过往的自己。
相对于转瞬即逝的时光,那对生命与自然的赞美是永不过时的。丁竹君用有限的生命去感知无限的自然,他始终以开放、积极的姿态攀登艺术的高峰。
也许正因如此,丁竹君永远显得这么通达与年轻。
作者:董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