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1-12 00:00
前言
张小迪总是能在静中有动与动中有静之间把握的游刃有余,而这正是他独特而迷人的地方。
他的摄影作品通常能让人感到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感,而影像作品中的那些长镜头又是义无反顾的缓慢和平淡,画面中的天空、云朵、水域、动物、光线渐次而来。
张小迪深受沈周、马远、赵令穰等唐宋已降的艺术家影响,因此他具有一种以“气”为本体的艺术逻辑,这种“气论”使张小迪的作品超出西方捕捉光影形式的思维定式,而生出“道法自然”的独特东方气质。
在《观水》中,他展现自己对“水”这种自古以来的媒介和题材的现代解释,令人印象深刻。
正如他的推荐人缪晓春所说:“他的作品有意思的地方是,当你把他的录像当作动态影像来观看时,突然会发现,它其实有一个非常静态的气质,似乎能让人感受到拍摄者的呼吸与心跳; 相反, 他的摄影作品又融合了某种动态影像的元素.叙述着事件的前因后果。”
关于以后,张小迪并没有刻意的计划,但他肯定会一种既往的专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一路前行。
艺术家:张小迪
墙报专访张小迪:在纷杂的时代中将心灵朝向圣贤的神圣品质
导读:张小迪对影像艺术的思考十分严谨和深刻,在专访中他提到:
在中国的意义系统中,“气”分阴阳,是宇宙乾坤万物的信息载体,是人类艺术精神的本原。相反,泰西大哲柏拉图所谓“摹仿论”将艺术定义为对实物的摹仿,而实物是对“理念”的摹仿;对“理念”的查知,则要通过“理论”的生活,而“理论”的原意,即“观看”。
我们可以铸造一种全新的、以“气”为本体论基础的艺术逻辑,进而铸造一种相应的技术乃至装置逻辑。源自西方光照论传统的影像艺术应当如何在“成像”的环节摆脱“光”的启蒙色彩,回归“气”的形而上色彩,为生命提供全新的运动缝隙,这也是我正在冥思苦想的一个技术难题。
推荐人:缪晓春
推荐人缪晓春谈张小迪:能让人感受到拍摄者的呼吸与心跳
导读:缪晓春是张小迪的老师,在他看来,他的作品有意思的地方是,当你把他的录像当作动态影像来观看时,突然会发现,它其实有一个非常静态的气质,似乎能让人感受到拍摄者的呼吸与心跳; 相反, 他的摄影作品又融合了某种动态影像的元素。叙述着事件的前因后果。
也许别人会把它解读为,他曾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过, 也曾在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学习过, 动态和静态的这两种经验在他作品里有极好的结合。
当然, 张小迪对他的作品有自己的解释: “每一束目光,都是对消逝光晕的补全;每一次观看,都是对现实隐喻的解码;每一次呼吸,都是对未来废墟的悼念”。
相关文章
向京对话张小迪:我们与世界的遭遇中,那些偶然迸发的瞬间闪烁出光芒来
导读:哲学里,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当这人类文明的长河里积累了那么多伟大智慧的时候,我们常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知识的反面肯定是不知和未知,知识的无限性特征、动态特征、主观特征以及和权力的关系等等决定了对于任何人,总有未知领域决定我们思考的局限。知识不等同于真理,思考也许会步入虚无,也许遇见电闪雷鸣。
艺术是个小事,比之于广大的社会生活,而它又是人精神生活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张小迪爱用“保守主义”称呼自己,总觉得不能简单地叫他艺术家,或者说,创作只是他在思考的维度里工作实践中的一个部分,小迪在谈论中引经据典的习惯,和不时使用“荣誉感”、“使命”这样的词汇,让我更愿意称呼他为“古典主义者”。
夏可君谈张小迪:带有诗词长短句的参差不齐的美感
导读:年轻的艺术家张小迪拿起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回到自然,被自然轻柔环抱,这个环抱乃是进入水的那种柔软,西方的影像来自于天空,中国文化的影像来自于众水之中,那种暗涌的亲密性。
水之然,一直是“可然”的模态:可不可,然不然,在任然之中,任其自然之中,有着变化。水并非自身,一直是匿名信与无人称的,但却保持自身的可塑性。
因此中国古代的智慧之人都通过观水悟透到生命与时间的秘密。年轻的艺术家张小迪似乎悟到了这个秘密,他进入了这个秘密的体验之中,那种怡然的喜乐,追踪水的逸乐,观水,是心情的逸乐!
当张小迪借助于影像把流水以册页或卷轴的方式展现出来时,那种古代绘画的形式,那种古代的诗行形式,那种条屏的可读性,一下子被重新唤醒了:那是一种活跃生动的观看,一种可读的视觉形式,不同于西方的可视性,尽管艺术家已经把可视性与可读性巧妙结合起来了。
这众水,这水之复数,水永远是复数的伦理,多样性,多音调,几乎是白色的无人状态。因此,这十几个电视屏幕让你同时看到了不同地方水域水的波动,不同的节律,水纹是自然的节律,消失追逐消失的游戏,永不疲惫,永不厌倦。
郑闻谈张小迪:“影像清教徒”
导读:如果说:从欧洲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派艺术运动,造型艺术曾是艺术世界当仁不让的明星。那么二十世纪以来,电影艺术庞大和复杂的创作过程超越了几乎所有传统艺术类别,影视作品以最大程度的综合性达到了单纯的视觉艺术所不能及的立体感、代入感、叙事性以及时间性。电影无疑成为了艺术世界新的明星,电影及视频影像也可被看作当代最为“波普”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画展或歌剧,其观众数量无疑要大的多,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更加促进了影像视频的流通。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视频影像技术基础上发生出来的影像艺术(VIDEO ART)以另类的方式崛起,区别于一般电影与电视的制作,成为职业艺术家自由表达的一种新媒介。中国早期先锋派影像作品往往与行为艺术的记录密切相关,以离经叛道的方式主动疏离商业价值和收藏体系。张培力、耿建翌等开拓的中国录像艺术发展30余年至今,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具有力量的一股暗流,目前已经形成多元化的体系与独特的中国影像艺术特征。
王基宇谈张小迪:圣象
导读:“油画民族化”这一命题从民国以来经由徐悲鸿、吴冠中、董希文、詹建俊等前辈起承转合的工作,终于用一个世纪的时间为一种西方文明主流艺术做出了中国性奠基。而影像艺术进入中国美术教育的时间却并不这么长,几年前,影像艺术教育往往被牵强地分在版画系、设计系甚至新闻系,直到近年其纯艺术的性质才被学院承认。同“油画民族化”一样,影像艺术若要出中国自己的大艺术家,也必将有其中国化的工作要做,而这可能要另一个一百年才能完成。
东亚国家中,日本的“影像民族化”开始最早,成果也最突出,这背后是京都学派的哲学-美学、物衰派文学、小津安二郎等一批电影人的工作互相交叉合力而成(荒木经惟、杉本博司等艺术家实际上在这个奠基之后已经无法做出深刻推进)。若要日本式的影像艺术,今天是很容易拿出来的,而中国式的影像艺术,却仍有待维新之命。
像京都学派的思想工作对日本二十世纪文化的重大影响一样,张小迪的工作得以开展,也有中国思想界的成果作为支撑。汪晖对民族国家政治形态唯一合法性的解构,以及甘阳“文明国家”的构想,令“民族化”成为过时的伪问题,所谓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一场为现代性革命立法而伪造传统的勾当,从卢梭到浪漫主义再到京都学派皆如此。其将自己小传统中的个别元素(日本武士、日耳曼神话、中国功夫)挑出来,迎合大众对现代性的普遍性迷信,作为商业上的异国情调贩卖。这永远会给后殖民理论家留下话柄,因为其价值基础即为现代性原则的承认,而非完满自足。
气本位与当代技术的重新链接
导读:“影像在今天”系“影像新写作”工作坊第一回。“影像新写作”工作坊由中国美术学院空间影像研究所与泼先生联合发起,旨在通过工作坊的形式,探讨当下影像叩问影像、影像挖掘影像的写作方式,并延续探讨所得之内容,将其转化为可以合作完成的短片计划。
《易》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白天都在勇猛精进,自我修炼,但在晚上就要时刻处于审慎的、自我反省的心态当中。如是这般,虽然前途充满了风险,也不会有太大的偏差。“终日乾乾”的座右铭让我进一步想到毛泽东曾经的诗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句话的英译是“seize the day”,也就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大诗人贺拉斯的“carpe diem”,过去翻译成“及时行乐”,但我的西方古典学朋友认为,不妨就译为“只争朝夕”:每天都在突飞猛进,背负着传统去开拓新鲜局面,缔造下一代、下下一代的道说途径和生活空间。这就是我的问题意识。在我看来,建立在“气本体”传统观念之上、又直接面对全球化时期西方媒体技术的当代链接需要得到尽快的构建。这是我们这代艺术家的共同使命。对于我的未来,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打通回溯到永恒共同体的途径,分享智慧与光荣,我充满信心。
光晕与传统的救赎:本雅明影像思想发微
导读:我们当然可以铸造一种全新的、以“气”为本体论基础的艺术逻辑,进而铸造一种相应的技术乃至装置的逻辑。源自西方光照论传统的影像艺术应当如何在“成像”的环节摆脱“光”的启蒙色彩,回归“气”的形而上色彩,为生命提供全新的运动缝隙,这也许是时代赋予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一个伟大技术难题。面对这一难题,我们不妨先寻迹古人的艺术创作和观念意识。
本雅明认为,由“历史的进步”创造的人类文明无疑只是一场连续不断的灾难。因为,对“文明”和“进步”的建构必然摧毁、施暴于一切“非文明”的因素。但正是这些被抛弃的“非文明”中蕴涵着“真理”的种子。在这场灾难之中,“自然史”已倒塌为废墟;唯有在废墟之中,而非在文明、历史的“进步”谎言中才能寻求到“真理”的碎片,即“历史的星座”,将所有的“过往”置于同一空间而不加区分、不加串连。
张小迪作品
张小迪:风入松 no.1 天恩
张小迪:三三.(截图)
张小迪:逝者如斯夫
张小迪:观水
张小迪:马路天使
张小迪:书的轮回与卡塔西斯-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卷
张小迪:每一次呼吸
张小迪:只争朝夕
【更多文章内容请登录墙报网站阅读】
来源:搜狗搜索-墙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