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沉默”——温?卡瓦拉首个大型回顾展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行

2015-02-15 10:38

>

当地时间2015年2月6日,首个卡瓦拉(Kawara,1933-2014)大型回顾展——“温?卡瓦拉:沉默”(OnKawara:Silence)在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行。这是卡瓦拉自1963年从艺以来对其作品最完整的展示,卡瓦拉的作品通过极其受限制的艺术手段探讨了关于地点和时间的个人与历史意识。展览由古根海姆博物馆高级策展人杰弗里?韦斯(JeffreyWeiss)策划而成,并在此期间得到了卡瓦拉本人的支持与协助。

本次展览展示了卡瓦拉从1963年至2013年的作品,涵盖了他所有作品的各个种类,它们被艺术家分为12个部分或者说章节,被安置在博物馆的螺旋形坡道空间中,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卡瓦拉环游世界的旅途中,包括单色日期画(“今天”系列,Today);电报(“我还活着”系列,IAmStillAlive);旅游明信片(“我起床”系列,IGotUp);艺术家亲自走过地方的城市地图(“我去了”系列,IWent);某一天遇见的人的名字(“我遇见”系列,IMet);报纸碎片(“我读”系列,IRead);绘画库存(期刊)和大量的日历(“一百年和一百万年”,OneHundredYearsandOneMillionYears)。卡瓦拉在1964年巴黎和纽约创作的大部分绘画作品都是吸引人的未完成作品,本次展览将他创作于1965年仅存的两张绘画作品《位置》(Location)和《标题》(Title)作为“今天”系列的开篇,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并昭示出对于图示的孜孜追求将持续贯穿艺术家的一生的创作。另外,展览还展出《今天》系列绘画,这被艺术家称作“每日冥想”(EverydayMeditation),这件作品的一部分曾经在1971年古根海姆国际展上展出。作为“一百万年”项目的一部分,还将有一场现场朗读,志愿者们在古根海姆圆形大厅的一楼背诵一系列日期数字,每周三天。

1933年卡瓦拉出生于日本刈谷市,早先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东京先锋派崭露头角。1959年卡瓦拉离开日本,来到墨西哥城,之后又辗转巴黎,最终定居纽约。在这段重新安置身家的岁月里,他抛弃了原先对身体的超现实描述,转而去尝试一些今后持续探索的艺术形式,包括绘画和其他形式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在讨论艺术家所亲身经历的时间和空间。

卡瓦拉的作品通常被认为与后极少主义和观念艺术有关,然而当人们深入去挖掘这些作品,在其复杂的智慧和哲学范畴中,它又与它们截然分离,自成一体。本次展览的核心是“今天”系列的绘画作品,这些绘画将日期和事件用白色的丙烯书写在单色画布上,画布颜色的选择取决于画作被创作的地点属性,被分别涂成蓝色、红色或者深灰色等等,象征地点的风格特征。这种日期画的尺幅是预先设定好的,制作过程似乎也是机器化生产,只是,这些如此逼真的作品,其实全部来自手工制作。每一件作品都在某一天被完成或者销毁,有时候一天画两张,有时候一天也能画三张。本次展览共展出150余幅日期画,这些画作通常连带着一个作者自制的储物盒,底部贴着卡瓦拉收集的每日新闻报纸。这些报纸的标题既是历史性的又是平凡无奇的——政治事件、自然灾害、纪念日、空间探索计划、体育竞赛,卡瓦拉将作品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尽管每个事件选择背后的逻辑是很难摸准的。

“我起床”“我去了”“我读”“我遇见”,这些卡瓦拉的作品通常采用第一人称,从而确确实实地证明艺术家本人真实的存在。超过1500张旅行明信片被写好地址贴上邮票寄给他的朋友和熟人,包括艺术家、画廊主、收藏家、批评家以及策展人们,他们中有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Baldessari)、杰曼诺?塞兰特(GermanoCelant)、赫尔曼?戴尔(HermanDaled)、凯尼西(KasperK?nig)、索尔?乐维特(SolLeWitt)、露西?利帕德(LucyLippard)、峯村敏明(ToshiakiMinemura)和安德里安?派普(AdrianPiper),明信片上写着“我在××起床”,后面跟着这天他起床的准确时间。这部分作品是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展览同时也展出一系列的城市地图,呈现艺术家每一日的行踪路线,以及超过100张电报,传递于1969年至2000年间,每一张电报上都有这样一条消息——“我还活着”。这两个系列作品遵循着各自的一套规律,记录艺术家生命最基本的活动。与日期画类似,它们呈现出纯粹的条理性和时间序列。然而,对于这些作品的近距离研究揭示出令人不可思议的个人品质——尤其是艺术家本人在日常记录上的恒心与毅力,由此彰显的个人经历是令人难以捉摸的。从他全部作品来看,尽管充满主观意识并且聚焦自我反省,但依旧保留着强大的抽象性。

另外一个特别的作品来自卡瓦拉“一百万年”计划的一部分。这个里程碑式的项目包括两组卷页,一本是《一百万年:过去》,另外一本是《一百万年:未来》,分别记录着前一百万年的日期和后一百万年的日期。这件作品最早在1993年的迪亚艺术中心(DiaCenterforthe
ArtsinNewYork)被现场朗读。此次展览将邀请若干志愿者男女在博物馆大厅连续朗读日期数字,每一小时换一组接着朗读。时间为每周三、五、日的11点至17点。

卡瓦拉向来对他的作品言之甚少,而是希望留更多的阐释空间。即便他致力于此却也为我们揭示出他作品的一个中心命题:人类意识——一个人,他或她,存在在世界上的强大的个人意识。卡瓦拉同时指出,日期画呈现出一个悖论,即每一幅画通过书写日期永远地记录过去,然而一旦这一天结束,过去就只属于过去了。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杰弗里?韦斯这样说到,卡瓦拉的作品展示了一种极为广阔的实践,那是对同一主题元素在持续时间上的连续操作:“艺术家坚信,对他作品最佳的认识方式是亲自去观看与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它们是多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据悉,本次展览将从即日起展至2015年5月3日。

译/王宣懿
编/朱莉

来源:央美艺术资讯-国内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