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早上,张充和先生过世的新闻填满了网页,哀思也传遍了社交网络。这些文章的题目大多冠以“民国最后一位才女”、“民国名媛”、“民国传奇”等字眼,再者,便要配上她自拟的名联“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2013年7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苏炜老师的《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主要以口述实录的形式记载张先生的人生断片。苏炜是张充和的耶鲁晚辈与居所近邻,驾车不过15分钟的路程,多年来时常登门求教,学习书法与诗词,留下不少温润的故事。
据苏老师介绍,这本书的采访时间大约在2008年至2009年之间,当时老人家虽九十六七岁高龄,精神还蛮好。“头两年就已发现她患了乳腺癌晚期,但是医生说不需要采取任何措施,因为她的肿瘤发展得很慢,后来基本对她的身体也没有太大的、直接的影响,这次病逝也应该跟这个没有关系。”但就在该书面世后,张先生的身体条件就很一般了,尤其是最近一年里,她基本上都是天天卧在床上,且多是长时间的昏睡。
苏炜最后一次去拜访她,是在去年的暑假。“她已无法认人了,不知道我是谁,也会把他人当做我。我跟她打个招呼,她点了点头,微微一笑,就睡过去了。”而就在之前的一次拜访中,她还能唱两句昆曲。在苏炜的印象中,她越到生命的晚期,越对昆曲情有独钟,昆曲是她意识中最清醒的部分。
这一年里,苏老师没有再去打扰她,但也经常从朋友那里获知张先生的状况。美国纽约当地时间6月17日下午3时多,苏炜收到好友孙康宜的邮件,得知就在两个多小时之前,张充和在家中床上安静地过世了。“其实,我们的心理准备了一两年了,都觉得她随时会这样安睡过去。”在苏炜看来,尽管这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但对张先生本人来说,也是一份解脱:没有受病痛折磨,没有在医院孤苦老去,而是一种生命机能的正常衰竭,是寿终正寝。
据苏炜介绍,张先生和她的丈夫、著名汉学家傅汉思先生没有生育孩子,但领养了两个小孩,一男一女。2003年傅汉思过世后,其儿子几乎每周都会来看望张充和。“现在张先生走了,亲人应该都在陪着她。”他说,自己正等着张氏后人的悼念安排。
张充和先生走得很安详,想必人生没有留下什么遗憾吧?对此,苏炜表示,感觉不到老人有遗憾。“她本来就是一个无欲无求的人,不会有很大的、没完成的心愿。她的人生一直到晚年,都相当充实,也相当愉快,过得很平和很平静,这是我对她老人家的理解。”苏炜参悟了张先生命里的淡泊,如她小诗所言,“近日随缘遣年华”。
而早在1937年的《中央日报》,年仅24岁的张充和就发表了富有哲理的小文《扔》。她说:“当火车走得急快时,我不会向我的目的地遥望着,我是喜坐倒车,望来路,我不知是段路程扔了我,还是我扔了路程,正如我看着海,我扔了一切,一切也扔了我。”在这篇文章诞生78年后,张充和也终于把自己扔进了洪荒里——她扔了一切,一切也扔了她。
新时期以来,文学艺术界不断兴起“再发现”的现象。因为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一些文化名家被遮蔽或者被误读,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为显著的文化符号。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而最近十年,张充和无疑是一个被“再发现”的重要名流。
谁是张充和?如果对中国现代文化有些微了解,就足以发现她孤绝的存在。她是书法家、曲艺家、诗人,是以零分数学成绩考入北大的才女,是活在梅贻琦清华日记的人物,是“当代的李清照”……
提到张充和,就自然想到她的大家族。张充和的曾祖是晚清名臣张树声,曾任两广总督。乃父是民国教育家张冀牖(吉友),曾以毁家创办苏州乐益女校,提倡新式教育而名噪一时。到了张充和这一辈,就要说起“张家四姐妹”。
作家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个女子便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和张充和。在苏州园林中长大的闺秀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蜕变,诗情画意的生活、错综复杂的命运不亚于宋氏三姐妹。其中,张元和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张允和是著名经济学、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太太,张兆和的丈夫是文学家沈从文,而张充和则与美国著名汉学家傅汉思结连理。由此可以想象,这个大家族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么深巨。
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曾言,充和之所以能在中国古典艺术世界中达到沈尹默先生所说的“无所不能”的造境,必须从她早年所受的特殊教育谈起。“她自童年时期起便走进了古典的精神世界,其中有经、史、诗、文,有书、画,也有戏曲和音乐。换句话说,她基本上是传统私塾出身,在考进北大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化的教育。进入20世纪以后,只有极少数世家——所谓 书香门第 ——才能给子女提供这种古典式的训练。”
1934年,趁寄宿北京三姐家里,她考入北京大学。数学是零分,国文是一百分,但在校长胡适先生的争取下,北大还是录取了她。彼时,她在北大很活跃, 爱戴一顶红帽子,装饰透着俏皮的优雅,而北大学生也都叫她“小红帽”。
抗战爆发后,张充和随同沈从文一家流寓西南,先后在昆明与西南等地生活。彼时,这位正当韶年、俏皮聪慧的“张家四小姐”,在一群贤能中间穿梭来去,恰如烽火战场间绽放的春兰秋菊,受到众星捧月般的疼爱和娇宠。
假如把张充和的“朋友圈”尽可能扩大,则可以拼凑出一个宏阔的现代名流文化版图。在这个版图里,我们能够看到胡适、朱自清、张大千、冯友兰、闻一多、刘文典、章士钊、卞之琳、俞平伯、沈尹默、汪曾祺……
1947年,张充和已是位大龄“剩女”,缘沈从文介绍与北大西语系外籍教授傅汉思相识。次年11月,充和与汉思喜结秦晋;过了新年后,双双赴美定居,将艺术的芳华带到了大洋彼岸。
来源:华夏收藏网-名家动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