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7-13 10:42
■清河湾忆事
■天福
■来从山堑侧
街道辗转,绿树纷繁,在珠江一边,一栋被改造过的旧房子在铁质护栏,厚重木门以及雕刻着“五行画院”的牌匾的衬托下尤显独特。作为广州五行画院副院长,随和好客的张志辉生怕来访者难以寻觅,早已在大门守候。三杯两盏淡茶之后,张志辉侃侃而谈,直言当今画坛“头衔经济过于泛滥,画家完全向市场妥协的现象令人担忧。”而回顾自己的创作之路,则坦言“塑造个人风格上的形式美和意境美是我一直坚持的核心。”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孙林
名家点评
画面色彩感非常强烈,他用大块的积墨、大片的色块去表现一种狂放的、恣肆淋漓的绘画格局,明显继承了徐渭、八大山人和齐白石以来的泼墨大写意传统。同时,他的构图也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是超乎寻常的险绝:有时候留下大块的空白,不以常规的留白形式构图,有些地方还出现一些大块的色斑。这种非常规的构图模式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在一种脱俗的、非常规的审美中,带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朱万章
无论任教还是下海
绘画都是无法割舍的情结
张志辉自小喜爱绘画,1983年,从广东五华师范学校毕业的张志辉,在家乡中学担任了一名美术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依然坚持创作。但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三年,在相对闭塞的小县城无人指点,张志辉顿感绘画止步不前。为求进步与突破,他刻苦努力,考上广州美术学院继续深造。
大学期间,他得到了胡钜湛、林凤青、安林等教授的指导,系统地学习了传统中国画课程,此外,水彩、版画同样是必修课。回想起这段经历,张志辉说:“水彩是我当时的强项,自己也没有想到以后会转而专工写意花鸟,但绘画都是融会贯通的,所有的学习都是积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志辉从广州美院毕业后,被安排到了一所大专院校授课,但碍于生活窘迫,他决定跟随“下海大潮”,从事艺术设计工作。“无论是流连于三尺讲台还是艺术设计,我都没有放弃画画。能坚持画画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是一个无法割舍的情结!”张志辉的这一句话,在十多年后,他重返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继续深造得到了印证。
如此一待,又是三年,在此期间,张志辉得到了导师方楚雄的深入指导,系统地学习了传统技法,专攻花鸟。同时通过不断地临摹、写生,学习和领悟前辈大师“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等前辈的创作手法,我都会临摹,学习,以博采众家之长,为日后的自我风格的探索做铺垫。”
来源:华夏收藏网-名家动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