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看百年前的紫气东来瓶安钟 听“钟王”丁一的藏钟趣事

2015-07-13 10:54

在没有电脑、手机、平板设备等科技产品的年代里,墙上悬挂着的、桌台上小心置放着的时钟,成了我们用来了解时间最直观的方式。这样的记忆在慢慢远去,一到准点就发出的清脆击打声也越发模糊。丁一家中四代人收藏时钟,到他这一代,依然坚守着对于老钟的情感。藏钟、修钟,丁一作为守护时间的匠人,每一个老钟都藏着一段不予言尽的故事。

商报记者赵炜/文 实习生陆怡/摄

在吉庆街上,丁一开着一家自己的钟表店,琳琅满目的老钟着实震撼。与其说是钟表店,不如说这里是丁一自己的钟表收藏馆。各种年代、造型的西洋钟看似摆置得杂乱无序,但仔细一瞧却都有章可循。每个钟走着相同的时刻,它们也必然有各自不同的轨迹。丁一说,你仔细聆听,清脆的机械走动声仿佛就是它生命的脉动。

走过狭窄的楼梯,拐上二楼,紧闭的屋子里是丁一的另一个“宝库”。打着冷气的房间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百年“瓶安钟”,这也是丁一颇为自豪的藏品系列。

中国瓷器外形,藏着西洋钟表的“内心”,这些历史悠久的瓷瓶座钟各个精美绝伦,让人过目难忘。而中国人为了讨口彩,把它称作“瓶安钟”:既形象,也寓意吉祥。在众多“瓶安钟”里,一座老钟分外醒目。宛若一团紫雾轻附于瓷瓶之上,由深及浅,分外尊贵。“全世界可能就这一座了。”丁一指着这组老钟说道。这座钟名为“紫气东来”,瓷瓶上渐变的紫色甚为少见。丁一介绍,这座钟是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之时所制。在当时,要在瓷器上烧出这样变幻的色彩,确实极富挑战,即使在今天,也不一定有能工巧匠具备如此高水准的技艺。于是,光绪帝命所有的窑口要烧制出这样的作品来呼应自己的变法之举。一年?三年?具体耗下多少精力真正研制成形,我们已无从考证。但这“紫气东来”瓶终于被烧制出来,显现出中国制瓷的雄厚实力。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