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他是一位摄影家,也是一名行走者。多年前一次宋代古长城的拍摄,使他与民俗遗迹结缘。五年前,他开始系统地拍摄山西民俗活动。
一个人,一架相机,用双脚丈量着这片土地,用镜头捕捉最美的民间表情。
《晋善晋美》: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摄影的?
刘朝晖:最早接触摄影应该是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在太原上大学期间,当时班里搞活动,借了同学的海鸥205相机,使用的是120黑白胶卷,回来自己洗印照片,这些照片至今还有保留。今天看来,非常亲切,十分珍贵!它记录了上个世纪80年代大学生活的一些片段。
后来有了女儿,每天去幼儿园接她回家,经过五一路邮局都要买一本摄影杂志。那时候收入不高,杂志又贵,但还是愿意买。一手抱着女儿,一手拿着杂志,有家庭,有个爱好,感觉人生的幸福就是这样了。
《晋善晋美》: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民俗摄影这项活动的?
刘朝晖:大概是5年前,开始有意识、比较系统地拍摄民俗活动。最早开始关注本土文化并进行拍摄山西特色题材的照片是从山西古建筑开始的。
山西各地保留了自唐代以来,特别是元、明、清时期大量精美的古建筑。有句话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在山西,古建筑之多可以说是令人目不暇接。
从古建筑摄影开始,民俗文化越来越吸引我。一方面,我们说古建筑是古代文明的载体,另一方面,民间文化或者说民俗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古代建筑的灵魂所在。
山西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悠久的历史,成就了这里灿烂辉煌的民风民情、也塑造了山西人淳朴、敦厚、勇敢、节俭、勤劳、实在的品性。这正是这片土地最有魅力的地方,也是山西摄影人最应该关注的地方!
《晋善晋美》:您觉得民俗的魅力在哪?
刘朝晖:民俗的魅力,是一种“根”的魅力。
归根结底,爱一片土地,爱的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人,而民俗更是人的活动的集中体现。
在农村,现在还能看到活生生的沉甸甸的民俗文化的印记。在城市,这些民俗活动可能渐渐淡化在现代化生活之中,但是风土人情,那一方水土养出来的性情,总能从传统文化中窥探一二。对民俗文化的亲近改变了我看人看物的角度和心情。
山西地处黄河腹地,有着独特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民俗风情。山西的地方戏曲就多达54种,同时还有众多的民间歌舞和民间技艺。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山西119个县区蕴含了34个传统节日,近3000多的古庙会。
东到太行,北达塞北,西望黄河,南抵中条,拥揽这片名胜荟萃的文化厚土的山西人,以华夏文化为主体,与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相融合,通过世世代代的积累、积淀,其衣食住行、礼仪习俗、岁时节日、信仰禁忌、游艺娱乐等等逐渐定型,最终描绘出一幅独特而又迷人的民俗风情画卷。
比如山西各地都时兴给孩子过12岁生日。到了12岁,都要给孩子“开锁”。吕梁一带,孩子过12岁生日,要坐在箩筐里,嘴里咬着烧饼,手里打上伞,称之为过“大生日”。晋南一带,孩子12岁,要到娘娘庙里还愿、烧枷。枷锁是用高粱秆折成的,呈三角形,用锯齿型的黄裱包裹。烧枷,则意味着孩子圆满成人。现在,这些习俗在城市中逐渐被淡化,演变成了孩子12岁时,由父母大办宴席,请客庆贺。
再比如,流传在山西洪洞羊獬村一带的接姑姑走亲习俗,更是当代中国少有的民俗之精华了!
《晋善晋美》:民俗到底“俗”不“俗”?
刘朝晖:民俗的价值,正在其“俗”,但这个俗,不是“庸俗”的“俗”。它代表的其实是一种民间特性、一种草根特性。民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代代相承、绵延不绝,如野草一般,火烧不尽,风吹又生,即说明了这个“俗”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一个民族历史越悠久,它的民俗文化积淀就越深厚,民俗内涵就越丰富!
在古代,民风民俗糅以礼乐教化,可达到人心融合和社会和谐。“上行下效谓之风,众心安定谓之俗”。民俗里的这个“民”字,对应的其实是“官”,有民俗,就有所谓的“官”俗。民俗和官俗,有些是共通的,比如春节、端午节,无论官还是民,这些节日都是非常重要的。
《晋善晋美》:很多人认为庙会、拜神这类民俗的东西是迷信,您怎么看?
刘朝晖:庙会的实质就是民间信仰。对庙会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形式和实质。
庙会的形式本身,是极具文化价值的。民间戏曲的现场表演,民间艺人的剪纸,皮影、布艺创作,从工艺,到美术,到音乐,它是一场全方位的文化盛宴。
而实质上,庙会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了萌芽,它产生于远古人类对祖先的祭祀和崇拜。
人类最早的信仰包含了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灵魂的崇拜。庙会的出现,满足了人们敬畏、崇拜神灵的精神需求,增强了一个区域、一个村落的凝聚力,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相融合,从而构成了乡村社会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同时还极大地繁荣了民间的文化生活,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古代神庙建筑的勃兴,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庙会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既是人们崇拜神灵,祭祀祖先,净化心灵的地方,也是娱乐身心,交流信息,增进了解的重要场所。这其中,更多的是老百姓不愧天,不愧地,不愧于心的态度,以及拥有更好生活的期望。
社会在发展,速度快是好的,但是很多精神层面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种加速最后会凝滞成一份戾气,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回去看看淳朴的劳动人民和他们严肃对待的庙会,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迪。
庙会是多元文化并存所形成的自然状态,这其中必然有一些愚昧和迷信的东西,在今天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的形势下,其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晋善晋美》: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您能一直把民俗摄影坚持下来的?
刘朝晖:可以说,三晋大地,这块厚重的土地、老百姓淳朴的民风和黄土高坡雄浑的风骨,是促使我这些年来把民俗摄影坚持下来的动力!
《晋善晋美》:您怎么看“年味一年比一年淡”这个说法?您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
刘朝晖:不是年味淡了,而是年味变了!
过去人们过年,祭祖是很重要的核心内容,通过祭祖,一个家庭,一个族群祈望来年丰收,祈望人们祛病延年。
现代人过年,团圆占据了重要地位。如今,为了生存得更好,很多人离开乡村,离开家园,走入城市,走向了一个个更为陌生和宽广的世界。然而,吃、穿、用等等物质上的满足代替不了人们精神层面上对于回归的需求。所以,一年下来,富裕也好,穷困也罢,回家过年是一个必须要做的事情,而回家的目的就是要“团圆”。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节日,它其实已经铭刻在中国人的灵魂深处,不会轻易淡去。
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形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的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社会里,一个人的生活离不开他所在的村落,这个村落有着特定的信仰体系和亲缘体系。他是靠信仰、血缘、姻亲、情义以及共同的记忆和传说凝聚起来的,它是一个相对静态和封闭的体系。
随着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强势介入,传统意义上的民俗逐渐萎缩,农耕文明被现代文明所割裂。吃、穿、用、物质上满足了,却难以实现人们精神面上的回归。
《晋善晋美》:我看到您微信公众平台“大摄天下”里面更新的民俗照片大部分都是黑白的,这是特意处理的吗?
刘朝晖:是的!黑白影像在我的感觉里,更为纯粹,更为本真。
微信平台是一种媒介,在这里,我只想传递一种信息,通过营造一种怀旧的气息和复古的氛围,让人们感受到民俗文化的底蕴和正在消失的悲哀,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些照片和故事。
当然黑白照片也有它的不足,比如,许多民俗色彩的丢失,可能会让影像损失更多的信息和细节。这些,我会在以后,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加以弥补。
《晋善晋美》:您的手机铃声是戏曲音乐,您又在做民俗摄影,但您又在使用着公众平台这样一个新兴媒体,您不觉得矛盾吗?
刘朝晖:一点都不矛盾,甚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我热爱传统艺术。我虽然从小生活在城市,没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但是我对乡村生活并不陌生,这恐怕要归功于对戏曲艺术的喜爱。小时候生活在临汾,隔壁蒲剧团的梆子声常常不绝于耳。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那些从小就根植于灵魂深处的旋律和唱腔,似乎经历了几十年的发酵,现在开始慢慢充斥了我的整个身心!山西戏曲艺术,我尤为喜欢蒲剧,还有晋西北的二人台。
但是同时,我对新技术也不排斥。媒体只是一个传播介质,它并不更改你所传播的内容的根本属性。我应该是最早使用QQ的那批人。网络博客也使我极大地拓展了交际面,结交了很多优秀的人,包括很多摄影人。
现在,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自媒体……这是一个小微创业的时代,是一个通过一台电脑就能实现文化传播,提升影响力的时代。
年轻人这方面的思维很好,我们也不能落后。不论现在你做何种艺术,一定程度上必须关注新媒体,新媒体再次降低了文化与公众接触的门槛,给艺术家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晋善晋美》:有没有哪些想要拍却没有拍到的素材?
刘朝晖:这样的地方太多了!
可以说,我拍摄过的很多地方都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无论是太行深处还是黄河岸边,无论是长城脚下还是晋商深宅,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太多太多的传说,每天每天,芸芸众生都在演绎着不同寻常的故事!
我自己的拍摄原则是:东不过太行,西不过黄河。——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能把身边的东西拍好,拍好你熟悉的这块土地,已经是很难也很知足了!
《晋善晋美》:您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去保护民俗文化?
刘朝晖:这些年,中央政府清晰地传递出继承和保护传统节日的愿望,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放假等等,这些举措对于保护民俗文化还是有不错效果的。
不过要看到的是随着市场全球化的影响和外来文化借助于互联网世界对国人观念的冲击,民俗文化的影响力的确在逐渐减弱。中西方文化的多元融合是大的趋势。包容和借鉴、更新和替代,在更多的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和民间,都有责任来共同担当,让传统的民俗文化吸收更为先进的当代文明的精髓,去芜存菁,在不断的更新中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
年轻一代的想法有些就很好。一次和女儿在看国际时装周的报道,她感慨了一句:“什么时候才能让‘中国元素’变成‘中国风格’!?”也就是说,时装周很多设计都是洋人设计采纳了一些中国元素。这表明西方人很爱借鉴东方元素,但国际舞台还缺少东方人的顶梁柱,缺少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去做中国的东西。
让传统的民俗文化吸收“西方元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需要艺术人士的努力,更需要老百姓和政府的支持!
《晋善晋美》:现在人人都有手机、数码相机,对于这样一个全民摄影的时代,您怎么看?
刘朝晖:全民摄影,是好事,也有隐忧。
技术门槛的降低,摄影成本的下降,再度普及了摄影,也使得人们得以记录更加多姿多彩的生活。想我们当年,咔嚓一下,就是一张底片,还要去冲洗,成本很高吗,不能当场查看效果,拍回来很多都不能用。现在的数码摄影真是太方便了!
至于隐忧,就是现在是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也是一个全民浮躁的年代!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影像信息,比如微信朋友圈,微博,instagram……诸如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吃喝拉撒,你都能找到对应之处。很多影像属于宣泄,属于个人情绪化的那一瞬间。
在此,针对“全民摄影”,我想用动画片《料理鼠王》里的一句话表达看法。动画片里说:“不是人人都可以当厨师,但是厨师可能来自任何一个地方。”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不是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家,但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拍照,并且随着摄影的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人更容易接触到摄影,也许一些有才华的穷小子、穷丫头就有机会成为摄影大师了!
《晋善晋美》:您觉得一个称职的摄影师应该具备那些要素?
刘朝晖:态度和理念。态度是初始的,是本能的。我觉得态度很重要,它决定着你的方向和未来。理念是综合素养的体现,不仅仅体现在摄影理念上,更重要的是人生的理念,也就是,你的作品有什么样的价值和影响力。
曾经有一段时间也很迷恋技术。技术固然重要,看看好莱坞的3D技术就知道了。但是现在的时代,一切都讲究用户体验,技术软件的使用越来越容易,前一阵子看见年轻人在用什么美拍,听说那是一款要求00后能马上学会使用的微视频制作软件(其实00后学习能力很强,应该以让60后人人会使用作为标准),看,现在技术越来越简单。最重要的还是态度和理念!
《晋善晋美》: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有趣的故事?
刘朝晖:太多了!有一次和一位朋友一起去定襄大山里赶会,听人说神庙就在不远处,也就是一袋烟功夫的路程,没料到20公里崎岖山路整整走了4个半小时,到达神庙处已是精疲力竭!路上遇到几个踏春的小姑娘,我俩顾不得脸面,乞讨般向她们讨要吃喝!好在孩子们都很热情,又递水又递吃的,今天想起来,特别的感动!
我感觉,这些年的拍摄经历就和这次冒险差不多,没人告诉你前面会是什么,究竟有多难。仅仅是一种愿望和念想,支撑着你不断前行,继续前行!行走的过程中,偶尔回头一望,望见走过的路,趟过的河,你会感到,有一种欣慰,深藏在心底!
《晋善晋美》:您能不能给大家推荐几个值得去玩的地方?
刘朝晖:好玩的地方很多很多,比如平顺县大山深处的金灯寺,沁水、翼城、垣曲县交界处的舜王坪,万荣县的后土祠,永和县的楼山,柳林县的三交镇,临县的碛口镇,河曲县的娘娘滩,定襄县的白佛堂,平鲁区的少家堡,天镇县的新平堡等等。
剩下的地方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用我的镜头和影像慢慢介绍给大家。
作者:《晋善晋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