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8-03 00:00
张乐平漫画
张乐平漫画
7月28日,曾经几代人熟悉喜爱的“三毛”80岁了。1935年的7月28日,张乐平创作的第一幅三毛漫画在上海《图画晨报》上刊登,这个“光光头上三根毛,圆圆鼻子往上翘”的儿童形象在人们的心中从来不曾老过。抗战期间,目睹大量流浪儿童悲惨生活,激发了张乐平创作《流浪记》的想法,《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正是这一时期留下的经典作品。用张乐平四子张慰军的话说,三毛之所以经典,一个最简单的原因便是“接地气”。
张乐平漫画
7月29日,“大爱悲歌——周思聪、卢沉《矿工图》组画研究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是周思聪、卢沉家属将《矿工图》组画、手稿及文献共计53件作品捐赠给国家后的首次亮相。尽管卢沉、周思聪在创作过程中先后患病,《矿工图》组画未能完成,但他们用真挚的情感乃至生命进行的创作,却仍然让人感动、震撼。
风信鸡(漫画) 华君武
7月30日,“世相——华君武百年诞辰纪念特展”亮相中国美术馆,展览从华君武先生捐赠的2000余件作品中遴选出百余件精品奉献给观众。相对于那些用来描绘人生百态、调侃世俗情感的漫画,华君武的毕生只用漫画写好了两个字——“讽刺”。随着大众媒体日盛,讽刺漫画的黄金时代似乎已一去不复返。他的老朋友、画家侯一民曾说起过,这个老头对时代留有疑问,他担心中国的漫画日渐衰落,最终只剩下搞笑。
公园小景(漫画) 华君武
进入暑期,国产电影《大圣归来》、《捉妖记》票房大卖,也赢得观众好评。广东美术馆近日举办“世界动漫的中国学派——中外动漫艺术大展”,展示经典作品,梳理动漫发展。值得思考的是,上世纪80年代后,具有独特中国风格的动画逐渐消失,充斥荧屏、银幕的是西洋、日韩动漫。新世纪以来,尽管一些动漫产品获得了商业化的成功,但其缺少文化意味的制作却难成经典。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或影视产品,“中国学派”是否仍然存在?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动漫艺术如何重振?这些仍需从文化自身寻找答案。
浙江大学教授河清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当代艺术展览致中国民生银行公开信《请不要被奇奇怪怪的“艺术”忽悠》(刊于《东方早报》7月15日、《中国书画报》7月22日),近日经微博、微信转发,在艺术圈引起热议。他还在《环球时报》(7月23日)撰文《当代艺术多为洗脑式欺骗》,文中称:“如今房地产降温,有一股强大力量在忽悠中国民间资本去收藏‘当代艺术’,这种所谓艺术品投资将涉及中国民营企业家百千亿元财富,本人深感忧虑,因为这种‘当代艺术’构成了一种金融骗术。”艺术评论家朱其则撰文反驳:“河清的阴谋论可以看作是与西方威胁论同一论调,即以民族主义和西方阴谋论,拒绝世界文明的普遍进程。”当代艺术是不是美国的阴谋?相信读者也各有看法,各有判断。
无论是张乐平的“流浪三毛”、华君武的“猪八戒”,还是周思聪、卢沉笔下的苦难矿工、闯荡过好莱坞的导演许诚毅精心之作《捉妖记》,艺术作品能否打动人,关键还看创作者为之投入情感几何,表达水准多高。简言之,好作品必然接地气。
作者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记者朱永安,刊于中国文化报2015年8月2日,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