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1-07 20:56
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简称“M21”)核心筒展厅
如果说公共建筑是为公共事件发生而提供可能性的围合的话,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嬗变成为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以当代美术馆的形式再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建筑的再规划和再围合便孕育出了一幕幕新事件的发生。
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简称“M21”)项目场馆改建工程自2013年8月启动,至2014年10月竣工,历时15个月。改建工程以功能兼顾美观为原则,法国馆绿植盘绕的中庭花园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在原中庭位置上搭建了一个层高达17 米、面积为700 ㎡的核心筒展厅,顶部配有机械式可开启天窗。核心筒展厅的建构让我们一度遗忘曾经那个关于汇聚法国文化、纪念碑式的建筑。
“M21”项目内景
荷兰艺术家Peter Vink的“M21”项目是一个核心筒外侧墙面喷绘的壁画项目,其视觉灵感源于法国馆中庭花园里被青藤攀爬的植被墙。艺术家将壁画贴附于核心筒的墙面四周,其涂料采用特殊荧光绿漆,颜色随着自然光的强弱而由浅至深地变化。“M21”不仅限于核心筒外墙的美化。白天,淡绿色的墙面壁画像是淡绿色攀爬的植被,与整个环境、建筑融为一体。随着夜幕的降临,坚固的建筑逐渐沉浸于夜色中,“植物”开始生长,它们吸收了一天的阳光后,在黑夜中显现出荧光绿的方正几何图形。
隈研吾在《反造型》中提到建筑被人感知需要三个阶段:第一,个人体验下的现实空间;第二,三维的建筑如何被翻译为二维的图像;第三,我们如何在现代的媒体中阅读到这个建筑的信息,或者观看到其相关的照片,媒体如何用图像制造媒体事件,激发人们亲临现场的冲动。“M21”造型参考了上海世博会期间的媒体宣传文献,但不仅限于回应那段历史记忆,追溯特定场域所构成的特殊体验。作品的壁画图形暗示了光合作用下自身带有能量的植物,它虽然并非是真实的植物,而是一种抽象后拟像,它指涉的是体验后在记忆中印象的抽象。它造成了一种童话般的体验,如同童书上的插画,在千篇一律的城市钢筋玻璃空间中,激发出一丝久违了的浪漫火花。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