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1-09 11:07
他牵挂的郎铮来了,他帮助过的谢海清来了,他的挚友谭学书来了,还有更多新闻同行也来了……11月8日是第十六个中国记者节,由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市文广新局、绵阳日报社主办的杨卫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
报告团成员讲述的一件件事情,彰显的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之外的人生品质;一张张照片,重现的是一位优秀新闻摄影人的事业轨迹。点点滴滴,打动了现场每一位听众,他们以掌声和泪滴,来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受助者说 他和我们就是一家人
谢海清努力想控制情绪,但听着报告团成员的讲述,看到熟悉的照片,她最终还是没有忍住,眼泪悄然滑落。
从丈夫提出想捐献眼角膜开始,一个陌生人就走进了这一家人的生活。这个陌生人就是杨卫华。丈夫去世后,杨卫华又联系爱心企业,资助她和女儿的生活。昨上午的报告会期间,听到绵阳晚报编委、采访中心主任李霞提及的那一个个场景,她几度哽咽。面对记者的采访,谢海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反复地说,“杨记者是那么好的一个人,病魔太无情了”。
LED大屏幕上,看到杨伯伯与自己在一起的照片,郎铮强忍着泪水,默默地抽泣。直到报告会结束,他才跑到一边,尽情释放心中的悲痛。他的父亲郎洪东说,孩子从废墟下被救出来,到后来住院、上学,杨卫华一直都在关心孩子和他们,“这么几年下来,他和我们就是一家人。”
杨卫华去世后,郎铮一直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在小区骑车玩耍,总是不知不觉就骑到杨伯伯楼下。昨日的报告会,郎洪东看到儿子郎铮不停地抹眼泪,“孩子的心里,和杨伯伯的那份情很深。”
朋友们说 继续他未尽的事业
昨日上午,谭学书、张一等好友和摄影同行,也来到了报告会现场。
“在我的心目中,卫华是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杨卫华生前好友谭学书说,他与杨卫华有着多年的友谊,两人曾一起到过多个拍摄现场,共同分享摄影的乐趣。杨卫华一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他用镜头反映了绵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包括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变迁。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他又拍摄了很多被人们铭记的画面,包括《敬礼娃娃》《铁肩扛起生命通道》等。
张一与杨卫华也是有着几十年友谊的好兄弟。他说,杨卫华先进事迹报告会,感人至深。杨卫华去世后,张一和朋友们聚会,经常还会说起他、怀念他,想起他生前的感人事迹。昨日的报告会,很多事迹张一都听说过,有的事情还与杨卫华共同参与,让他“随时都能感受到杨卫华的优秀品质”。
“他走了,但他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完。”张一说,杨卫华生前一直关注的北川,还有很多关心的群众、镜头跟踪的人等。作为摄影同行,他和朋友们都有共同的心愿,将用自己的镜头把杨卫华未尽的事业继续下去,这也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同行们说 他以柔情做文章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杨卫华的事迹也感染着同行。昨上午的报告会期间,中央、省驻绵阳媒体和绵阳本地的同行,也纷纷被杨卫华的事迹所感动。
“作为同行,我敬佩他对事业的执着、专注;作为朋友,我敬佩他的为人,他的率真。”中新社四川分社记者杨超与杨卫华相识十多年,听了报告团成员的讲述,让他从不同侧面看到了一个立体的、更全面的杨卫华。杨超说,杨卫华用自己的镜头,给这个社会留下了一个足迹。这次报告会,不仅是对杨卫华的缅怀,也是对媒体人的付出的诠释,“对他一生的评价,最合适的是,铁肩担道义,柔情做文章。”
绵阳晚报记者赵利宾回忆,他对杨卫华的了解,最初是通过那些震撼人心的新闻图片,听完报告会后,他才知道杨老师每张照片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绵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鲁文林说,杨卫华在完成采访的同时,还与采访对象建立长期联系,给予他们关心、帮助,与受助对象成为“亲人”,“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值得我们学习。”
来源:影像中国业界动态 作者:张登军,王望/文,任明勇/图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