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关于素描的一点看法

2015-11-09 12:18

  关于素描的一点看法

  何建成

  如果站在学院体系谈素描很容易落入片面的藩篱,即把设计专业类别素描和造型艺术类别素描混为一谈,事实上两者之间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设计类素描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质及其规范性,而造型艺术类素描是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这里我主要一抒关于造型艺术类别素描之浅见。

  中国艺术院校的素描课程作为造型艺术基础法门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其脉络基本源自苏联和欧洲学院派体系。由于素描被定性为基础教育,中国艺术院校在80年代以前的过去几十年素描教学当中基本纠结在严谨的造型、准确的比例、合理的空间、丰富的调子等方面的挣扎,导师以学生是否具备上述条件作为对其能力的判断继而给出上、中、下的成绩单。毋庸置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在80年代以前的艺术学院体系的所谓“创作”呈现出风格大同小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自从上世纪初现代艺术的出现让传统西方艺术学院的审美标准大为尴尬,尤其当代艺术近几十年在全世界范围的爆发,包括中国在内的艺术院校都不得不调整各自的基础教务和观念培养以避免与时代脱节。因此,素描要解决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水平的问题,绝对与观念及风格有关系。我以为素描不能独立于艺术表现以外来讨论。在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生涯中素描的趣味、艺术风格与其生活状态上有着必然和复杂的纠缠关系,因此教学不应该以基础为理由进行简单模式的素描教学,换句话说教学当中容易把素描视作“打基础”而忽略学生艺术趣味的潜在意识。如果我们要生产一个统一标准的模板也就罢了,问题是艺术学校要培养的是有创造力的人才,这个“基础”如何打就值得我们深度思考。从思维的角度分析,创造力的产生与“观念”和“需要”两个元素有关,站在素描的角度“观念”可以看成为“陈述什么”;“需要”就是“如何陈述”。首先,“陈述什么”是艺术家面对生活作出“看法”最原始的判断,这也是最珍贵的初级阶段艺术行为,这个时候他手上拿什么工具不重要,而是与他想要表现的艺术形态有关。很明显,导师的难度不是教学员如何画,而是怎样按每个学员的特质诱发其艺术之感悟,此时此刻与每位学员的个人交流和讨论是不可避免的。教务不应该把学员原始的“观念”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学生的艺术生命很可能由此枯萎。如果认同这个观点,前文提及的严谨的造型、准确的比例、合理的空间、丰富的调子就不适合每一个学员,尽管有的学员是需要那么做。

  这样说来,素描就没有标准了么?担心来自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另外,有些素描教学还配备素描专业老师,外观上看似合理的教学配套,其实专业素描导师他们更多的是关心素描本身,先不论教员趣味可能存在偏好的嫌疑,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把学生导向技术的平台上去,更甚者把一些较少参与艺术创作的教员负责主力素描教学,因为传统观念上素描是门副科,那就更值得商榷。严重性在于缺乏与创作实践紧密相联的基础教学都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创造力。毫无疑问,强化素描的标准就等同强化观念的同一性,只会让艺术变得苍白。我们必须搞清楚艺术学院的教务是在培养艺术人才还是制造模板,认知此务含糊不得。

  上述浅见源自过去多年的教学体会,最后引用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罗伯特·马特维尔(Robert Motherwell,1915~1991)说过的一句哲论作为结语:“你可以让一只野鹅驯服,但你不能把一只驯服的鹅放回野外”。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