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1-09 17:12
玉玲珑 180×180cm (四条屏)
云情 归云载山山欲行 240×240cm
今日云景好 水绿秋山明 45×45cm
浴醉 68×46cm
《祥云出岫》 个展海报
芳意馨香 120×38
华里人家 240×90cm
积素松岭 138×34cm
皎素 68×68cm
净云高秋 138×34cm
蓝韵 100X100cm
山容清淡 240×90cm
逸韵 68×46cm
百子图(四条屏) 136×170cm
江南盛夏(四条屏) 136×170cm
展览时间:
2015-11-17~2015-12-10
开幕时间:
2015-11-20 16:00
展览城市:
上海
展览地址:
上海香江画廊
主办单位:
上海香江画廊
协办单位:
雅昌艺术网
参展人员:
冯祥云
展览介绍:
古人为什么画山水画?且竟持续画了一千多年?除热爱大自然;痴迷大自然;隐居大自然……而抒发大自然;表现大自然;诗写书画大自然及儒释道哲学的影响,山水画中的小桥、瀑布、河流、树木、山石、房舍(亭台楼榭)行人的背后,并隐藏着其他的秘密……
古人追求精神体验,通过内在世界体验了解大自然,从而达到超越---超越物质世界、超越自我和超越“神”。而使人们的精神不再依附于“神”。从南唐到宋、元、明、清,王朝时代的“士人”以对“心性”的理解,发挥了儒、道、释三家各自的理论,山水画就是“心性”这门学问的主题。“心性”的精神修炼就是山水画产生的原因,并绵延了一千三百多年。
“山”寓意着“心体”的如如不动。“水”寓意着“念头”之流淌与起伏。“树”暗示着“山”与“水”生生不息的关系。“云雾”代表着求道人心中或明或暗的显现。“房屋”代表着修行人在求道途中出现的境界及达到的果位。“道路”则是那所求之“道”的同意同音。“桥”却意味着是由“此岸”到达“彼岸”……山水画正是这个精神世界的载体,令王朝时代的士大夫们如醉如痴,山水画已不是一幅画,而是那画外对“心性”的理解与追求。
当代中国山水画提倡景与境的交融,再现与表现的互补,既非纯然具象又非纯然抽象的意象化的平衡。既“度物象而取其真”,又“因心造境,以手运心”,从而达到景与境的高度统一。特别是在今天,意境山水画所处的背景,已被多元的文化因素所割裂,并被重组一个空前的与过去整个一千年的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多元文化秩序中,使山水画的审美更具广阔的空间;更自由,任何人都有机会使自己个性化的艺术语境烙上“时代的属性”之印痕……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