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1-10 14:29
康熙小碟(刘志勇藏)
瓷风雅韵
■刘志勇(宝港国际拍卖艺术总监,陶瓷鉴藏专家)
母亲去世的那一年,我收藏了一个康熙时期青花教子图小碟,后来,同样时代、纹饰的,又陆续增收了三个。动因不为别的,就为追忆母爱,牢记母爱。四个小碟的经济价值固然不高,艺术表现技法也可圈可点,但却是我难以割舍的且欣赏最频繁的至爱珍藏。碟内母子互动的温馨画面,总是令我情不自禁地忆起自己的母亲。
四个小碟,胎骨匀薄如纸,光透见影;釉水纯净莹润,活澈细嫩;造型娇巧轻盈,玲珑可爱。最让我感动的且过目难忘的是碟心绘饰的“教子图”。一位年轻的母亲,衣裙整齐,端庄秀美,坐在桂树下的太湖石上,神态慈祥和蔼地注视着面前的童子。童子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天真烂漫。多数玩家认为画面寓意是“教子折桂”。这是一种经典的青花纹饰,广泛流行于清代康熙时期。虽然用笔技法各有优劣,画面风格各存差异,但主题内容的含义是相同的,那就是母爱和赞美母爱。
每当鉴赏这四个小碟时,母亲养育教诲我的许许多多的往事就会历历在目。母亲高于山深于海的爱,是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体悟、日益感受出来的。
记得七八岁时的一年夏天,我不知是因感冒还是因肺炎引起了剧烈咳嗽,咳嗽得甚至喘不上气来。到了夜晚更是严重,加上蚊子的叮咬,根本无法入睡。这时,只有妈妈陪坐在我身旁,一会儿给我摇扇驱蚊,一会儿给我轻轻捶背。还不停地柔声细语地安慰我,鼓励我:“儿啊,没事的,明天就会好的。你再长大一些,身板儿结实了,就不会这样咳嗽啦。等不咳嗽了,你要好好念书识字,那样将来才会有出息。”还拍着我瘦小的肩头反复吟诵顺口溜;“儿呀儿呀快快长,文呀武呀样样强,得状元呀吃官饷,娶媳妇呀别忘娘。”我在妈妈的安慰抚爱下恬然入睡。
刚到广州闯荡的头几年,我孑然一身。常常想妈,想爸,想家。每次给母亲打电话,末了,有一句话她总是不忘叮嘱的:“别舍不得吃,要是觉得孤单,就回来,钱不够花,妈给你”。虽然每次都是同样的话,可我每次听到时,眼里都会泪水盈满呜咽难语,惟有用连连的“嗯”声回答。千里之外,母亲饱含深情的牵挂,令我心颤不已,久久感怀。所以,我总想多给母亲打电话,又总怕给母亲打电话,怕母亲流泪,怕自己流泪。
母亲没有享受到我这个儿子的多少福分,却是带着对儿子牵肠挂肚的期盼永远离开了儿子。她老人家临终的那一刻,我刻骨铭心,不知她是否听到了日夜兼程赶回来的儿子跪在身边,握着她的手,一声声呼喊,妈,妈,妈……那一刻,我心失所依,我和世界存在的意义改变了。
所以,在我看来,四个小碟上青花“教子图”纹饰的内涵,不仅仅是表现母亲对儿子的情爱与期盼,同时也是儿子对母爱的感恩,是一曲儿子理解母爱牢记母爱的颂歌。我相信,绘画此图的制瓷艺人,就是要借助这样的纹饰形象,来抒发母亲爱我、我爱母亲的情怀的。当然,这其中也承载着社会的伦理的家国的世代延续、后继有人的理想信仰。尽管四个小碟足底的寄托款不一样,大明宣德年制的,大明成化年制的,大清康熙年制的。但这也实实在在地证明,无论哪个时代,母亲的大爱期盼都是一样的,无私情怀是一样的。
小碟上母子亲情互动的青花纹饰,洋溢着超越时空的永恒的母爱主题,这是我收藏并珍贵它们的深层动因。如果舍弃其中的文化、艺术、思想、母爱等等内含,仅仅看重其经济价值或升值潜力,那么收藏活动的生命意义早就枯萎了。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