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明清玉器中的人物造型

2015-11-10 16:45

[摘要]:玉器中的人物造型及图纹发展到明清是极盛时期。虽然经科学发掘出土的资料不多,但宫廷旧藏和民间传世品却蔚为大观。这个时期人物雕像的制作数量,大大地超过了以往。

明清玉器中的人物造型

  玉器中的人物造型及图纹发展到明清是极盛时期。虽然经科学发掘出土的资料不多,但宫廷旧藏和民间传世品却蔚为大观。这个时期人物雕像的制作数量,大大地超过了以往。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技巧越来越娴熟,工艺也越来越精细。在对人物的塑造上,多与当时盛行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社会风尚紧密结合。福禄寿三星应运而生,一些玉佛象、玉观音、玉罗汉也不断出现,不过更多的还是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明代圆雕童子,其身体肥胖,仅穿一花布肚兜,并作曲腿爬伏状。双手持一莲茎,茎上端宽大的花叶则顺势搭在背上,从而使得造型浑然一体,宛如天成。此外童子的头部刻划得更为生动,那对称的双髻,圆圆的脸形以及小眉、小眼、小嘴、突起的蒜头鼻和那满脸稚气的笑容,不但惹人喜爱,而且还透露出事种天生的福相。这就是作品隐寓的“连生贵子”的美好含义。清代人物作品,继续沿袭了这种富有吉祥寓意的图纹和造型艺术。

  有人认为,明清时代的工艺美术繁琐堆砌,格调低下,流于俗气和匠气,缺乏较高的美学境界,不能使人得到美的陶治和享受。实际上,对这种所谓的俗气和匠气,决不能一概而论。它同样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美学思想,也可以说是比较直接地表现出了民间工艺中的某些淳朴自然的审美情趣。而且正是由于这种审美意识的参与和影响,这种大胆地将民俗风尚融于玉雕艺术之中的创作手法,才使历来被统治者推崇垄断的珍贵玉器,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冲破了旧框框,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并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欢和承认,促进了明清玉器业的发展。甚至就连宫廷玉器的制作也不得不吸收摄取这带有泥土芳香的气息,以焕发玉雕艺术的青春活力,从而形成自己真实细腻、俗而艳丽的时代风格。

  总之,玉器中的人物造型与图纹,由于其材料小,不易表现,所以远不如其他质地的雕塑品那样浑厚而有气势,然而它却又常以小巧精美而取胜。如果注意积累各种有关资料,认真加以分析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各个时期的风俗习尚,同时按照时代顺序,排比探寻一下各时期人物造型的特点,找出规律,对我们的鉴定也是很有意义的。

责任编辑:小明

来源:中国文物网-收藏-玉石翡翠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