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王璜生的“谜园”开幕:既协调又冲突的隐喻

2015-11-14 15:54

《谜园:王璜生艺术展》

  由中央美术学院、苏州博物馆主办,田霏宇策展的《谜园:王璜生艺术展》于11月14日至在苏州博物馆展出。在忠王府的卧虬堂等苏州园林中,王璜生作品与独特的空间营造出一种“既协调又冲突”的感觉。策展人田霏宇认为,王璜生的作品“将这座古代厅堂引渡到一个绘画可以存在的空间,不是直白的传统和当代的关系,而是在空间、历史与审美的动态均衡之中。”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

  参加开幕式的嘉宾有: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芝加哥艺术学院教授巫鸿、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马璐、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校长马刚、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王华祥、中央美术馆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杨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唐斌、艺术史学家和策展人吕澎、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杭春晓等。苏州博物馆副馆长魏保信主持开幕式。

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

  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在开幕式上谈到,“艺术是用来感悟的”,他认为展览题为“谜园”,“谜园”是一种隐喻。“谜”,现实是谜,历史是谜,生命是谜,人与人之间关系更是谜······无处不在的“谜”,且无法解读也无法释怀的“谜”;而“园”,即是精神的栖息所,是心的悠游地,是情怀与梦魂可以归来安歇之处。“谜园”这种悖论式的关系构成一种张力,构成历史与当下生存境况的隐喻。

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

  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在开幕式上谈到,“王璜生首先对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是中国最优秀的美术馆长之一,已经成为一个标杆。第二,在繁忙的美术馆和策展活动之中,保持创作非常不容易,可以看到他在美术探索中的深度和广度。在传统功底,以及数码、装置作品中进行多方面的艺术探求,他说这个展览是有关谜一样的艺术,谜一样的社会,我看也呈现出他‘谜一样的探求’。”而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也谈到认识并了解王璜生,是因为他在美术馆方面的成就,“他同时,也是美术史家,艺术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知识分子的品格,他的艺术因此而独特,也是令我敬佩之处。”

巫鸿教授

  巫鸿教授谈到,如何把古代和当代并置在一起又不突兀,这是苏州博物馆和王璜生这个展览共同探讨的命题,他谈到忠王乃至太平天国在历史上的特殊意涵,在这样的空间中如何与当代发生对话,“当代艺术与历史记忆如何发生不可言传的互动,祝贺王璜生先生和苏州博物馆,不断地实验和探索,非常有意义。”王璜生谈到这次在苏州博物馆做展览,对自己的创作是个极大的挑战,对大家一路的支持再三表示感谢。

苏博一隅

苏州博物馆(黑白)

  苏州,这个充满着历史旧迹与钟声,纠结着政治怀抱与恩怨、交集着古今文人墨客、武夫勇者或倜傥风流或腥风血雨的城廓,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园”;苏州博物馆更是这样一个“谜园”的缩影:在这灰瓦白墙、曲径回廊,庭院深深,飞檐交错中,融合着古典诗意情怀、近代刀光剑影,现代国际营造及当代文化观念,多元并置,宛若迷宫。

《褶皱的大地》在古典建筑中

北侧的展厅中的水墨作品

  《谜园:王璜生艺术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及场域中展开,沿着这种思路而行,询古访今,寻踪觅迹,在“谜”的园中,展开艺术的自我质询及追问。展览分为三个部分:一、幻象,二、迷思,三、天地。王璜生近年来执着于悖论式的艺术表达,从思想姿态到作品形式,从媒介方式到材料特性,展开了一系列悖论式的探索和表达。从“后雅兴”到“无边”,从“游·象”到“线象”,从“游·刃”到“锋-线”“磁感线”等,在传统雅兴几近溃坠的当代背景中玩艺术的“后雅兴”;在抽象的线的游走中追寻“思”的境界和人文知识分子的“修为”;在“锋芒毕露”而又“悠游自在”的“游与刃”中确立思想/艺术表达相反相承的张力。

王璜生在画室

王璜生与小观众

  这次的《谜园》展,王璜生继续玩味“谜”与“园”的冲突性,针对于苏州博物馆这一特殊的历史与现实空间,新创作《褶皱系列》、《述影》等重构了一系列关联性同时充满悖论式的表达,探寻与展示古今踪迹多元拼贴的互文景观,体现着王璜生对历史及当代生存处境的思考。

  本次展览持续至12月20日。

  专访王璜生:艺术的协调与冲突

《褶皱2》

  雅昌艺术网:这次新作的“褶皱”等采用了报纸等材料,您如何看待这次作品和之前创作的关系呢?

  王璜生:今年的新作很多都跟褶皱有关,譬如说从天津爆炸产生的联想,所谓褶皱。德勒兹提过一个所谓褶皱的概念,包括灵魂的褶皱、精神的褶皱,描述精神和灵魂被挤压、蹂躏的状态。我的另一种考量是,这种褶皱还会被展开,所以在作品中寻求重新展开的状态,用这个概念就有这样的含义。从形式的角度讲,这批报纸作为之前现象系列的推进,变成了一个有肌理的表达,体量也比较大,从视觉表达上产生更多肌理的效果,在行为上将这种蹂躏就将现实有关的报纸,变成了一种篡改的结果。同时,将我的“线”糅合进去,可能又是一种新的感觉。在平面上,我的“线”会画得很流畅,在一个充满褶皱的画面上,线条就会变得很艰涩,有一种铁丝的感觉,从形式到内容有这样的考虑。

线象•《南方周末》

  雅昌艺术网:您的线条从水墨开始,逐渐向空间拓展,这又是出于哪些考虑呢?

  王璜生:我会逐渐探讨更多可能,用铁丝网的灵感也是从我一张水墨作品开始,突然发现里边有铁丝网的感觉,就变成了另一个概念,强调一种对比,营造材料、视觉的冲突。包括这两个沙发,通常的概念是比较柔软的,但是内在的铁丝又给人一种坚硬的感觉,在感受上产生强烈的对比。还有我用铁丝网做那个“空”,像一个大灯箱,里边有一个灯,周围是铁丝网,灯光将铁丝网的影子打在幕布上,从外边看很漂亮,走进去会有一种暴力和社会性的感觉。

  我选择铁丝网、报纸,都是因为这些是很有社会性的符号。报纸的新闻等特性本身就是跟社会发生关系,而铁丝网可能带有暴力、政治、冲突的联想,也从视觉、触感乃至心灵上给人锋利的感觉,铁丝网也是一种现成品,我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变得很刻意,希望是刻意与不刻意之间,用现成品创造一种灵动的方法。

  雅昌艺术网:您谈到作品的社会性,包括这次天津大爆炸的事件,您是如何用作品表现社会性的呢?又如何解决社会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呢?

  王璜生:《褶皱的大地》就是天津大爆炸之后创作的,其实还是用水墨的方式,用纸的褶皱来呈现。当时看到天津大爆炸,首先是视觉上的震惊,被蹂躏的世界。我就决定用蹂躏纸张的结构来呈现,当然水墨还有一定的局限,做出来比较文气,但有一个好处,可以用墨和白点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爆炸之后空气中那些污浊和毒气的感觉。

褶皱的大地

  艺术家生活在现实中,肯定会跟现实发生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像政治家或者社会学家的方式,而是从艺术史和艺术形式出发,寻求艺术的特长表达,提出问题。我们可以看艺术史,包括抽象表现主义,也不完全是形式上的抽象。还有康定斯基也提到人的精神的问题,蒙德里安则是对工业化社会在视觉上的呈现,都具有各自的社会性。我特别觉得中国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既有丰富的历史,还有复杂的现实,当下的中国人在这种复杂性中存在,不自觉会有所表达。

  雅昌艺术网:回到这次展览“谜园”,在忠王府这样的苏式园林中,您的作品跟这样的空间关系是什么?

  王璜生:确定在这个空间做作品的时候,我非常感兴趣的是这个园林的历史,既有忠王府这样,在近现代有革命性并值得反思的空间,也有当下的现实意义。还有卧虬堂,这是明清以来文人墨客离开朝廷,寻求自在的园林。还有明代的古戏台,人生如戏,“戏”本身就有兴衰成败。再加上苏州园林在结构上的复杂性,走起来像迷宫一样。共同构成了一个含义多元的空间,所以得知能在这里举办展览,我就开始构思,希望能构建一种既协调又冲突的感觉。

《述影》

  这样一个大体量的特殊空间还是第一次,好玩嘛。我一直担心会不会被吃掉,但这两个椅子放在这里就不会,当天来的时候,下着雨,两个椅子放在中庭就特别好,很有对话的感觉。我希望展览有“密处密、疏处疏”的感觉,从古戏台到过道的铁丝网《缠》和《述影》,构成了很强的信息密度,往里看的时候又不断撕报纸,不断飘落,那个戏台很难镇得住。

卧虬堂

  实际上这个展览一共是五个空间,最南边是卧虬堂,挂了三张作品,中间是古戏台,再有一个过廊放着梅兰竹菊,中庭摆放着两个沙发,最北的这个空间放了我一些相对传统水墨的作品,当时创作时还在思考中国很多哲学思想,画这组作品时想到的都是苏州,中国人在建筑中自成一个世界,国人内心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宇宙”,外边是一个“大宇宙”,内心的宇宙和外部宇宙是共同的,我当时这批作品就在探讨这个问题。就用比较打破常规的方式,用错乱的空间,云、天、水和人影构成这样一种表达。

古戏台

古戏台上,王璜生的影像作品

过廊中的梅兰竹菊,与传统空间形成有趣的对应

  中间过廊的四张作品“梅、兰、竹、菊”,这是一个经典而优雅的题材,但我将尺度放大,变得更具表现性。跟周边的椅子既协调又冲突,画的尺幅很大,视觉上很当代,画得不是很优雅,而是很狂野,构成这样一种对比关系。

《朝露图》

《冷香图》

《霜英图》

《天风图》

  过廊中,《述影》和《缠》相对,“缠”虽然不是第一次做,但是有关历史、受伤、保护,用火烧过之后产生灰烬,这样的概念被衍生进来,我更喜欢上边风吹过纱布飘动,在冬天带来一种寒冷残破的感觉,包括墙上的影子,都跟古建筑之间形成一种有趣的关系。

王璜生与《缠》

  对面是《述影》,投影不断在翻书,文字的内容是《忠王李秀成自述》投在园林中的桌椅上,一页页翻起、落下,我很好利用这里的桌椅,让投影中书的形象如同游魂一样,对桌椅进行抚摸,人性的矛盾、理想和生存欲望的冲突,历史与当下生存情境的转换,都产生一种交错感。戏台之上是我2013年的一个作品,报纸不断被撕碎,随风飘落,最后变成虚空,也是在消解现实的一种做法。

中庭中的沙发装置《谈话》

  雅昌艺术网:您会觉得这是一种解构传统吗?

  王璜生:不是解构传统,有时我会怀疑现实,也会怀疑历史。我希望探讨不断延续的传统和现实之间,更加从容、丰富的关系,还是强调一种协调和对抗。就像中庭中这两个沙发,四面是古老的园林建筑,要有冲突才有趣,这种微妙的关系最有意思。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陈奕名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