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72岁老人藏币著书传递执着的爱 曾开设私人钱币馆

2016-02-26 14:08

  这是一处普通的院落,两层小楼,看起来有些陈旧,却每每在清晨或日暮传来叩门声。来这里的人,既是想 拜访屋子的主人,也是为了一睹曾被称作“宿迁唯一一家私人钱币馆”里形形色色的铸币。如今,虽然钱币馆已经封存于记忆,但他的主人———72岁的陈柱老人,依旧以藏币会友的方式,传递那份对铸币的热爱与执着。

  大病初愈 执着藏币热情不减

  23日上午,记者慕名来到位于市区黄河新村的老人家中。坐在轮椅上的陈老努力起身迎接,“2013年底生了一场大病,从鬼门关饶了一圈又回来了。”看似平常的话语,难掩老人经历的痛苦与艰辛。

  陈老拿出一本2015年出版的《中国古钱币赏析》告诉记者,这是他的心血。他说,自己特别喜爱收藏铸币,于是他把历史上散落的、割断的、零碎的铸币信息,进行了集中的、连续的、完整的收集整理。

  老人说,他收藏钱币的爱好源于1962年,那时中苏友好,有同学经常能收集到苏联的卢布,而当时教自己的老师也爱好钱币收藏,自己受到了很深的 影响。在数十年的古钱币收藏过程中,陈柱积累了大量有关古钱币的知识和故事,他深深地感到中国古钱文化,尤其是中国古钱故事,是中国古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 宝贵财富。受蒲松龄开茶馆著《聊斋志异》的启发,他开设钱币馆,广交藏友,广泛搜集民间故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最后终于搜集、整理和著出《中国钱币故 事》一书。该书共收集故事238篇,其中不少故事前所未闻,如《偷来的夫配成双》、《蛇窟挖出嘉庆钱》、《黑水国蟾蜍金币》、《迎春盆景惊现百块大洋》 等。

  宿迁72岁老人藏币著书传递执着的爱 曾开设私人钱币馆(2)时间:2016-02-26 08:22 文章来源:宿迁网 我要爆料曾开设私人钱币馆 5000枚藏币如数家珍

  “2003年3月,我成立了市里唯一一家私人钱币馆———楚泉阁钱币馆。”老人说,由于此前房屋面临拆迁,他设在家中的钱币馆目前已经“歇业”了,但他珍藏的铸币都还完好地保存在楼上的纸箱里。

  跟着老人上楼,打开一箱箱装满铸币的箱子,记者看到,各种钱币琳琅满目,几乎囊括了从远古时期到今天各个历史时期所有具有代表性的币种,而且还 有许多外国古币,共计5000多枚,其中中华币3000多枚,外国古币2000多枚。这些钱币分门别类地镶嵌在85个长1.2米、宽0.35米的长方形玻 璃框之中。

  透过洁净透明的玻璃可以看到,每个玻璃框分为三个区,在每一个区中一枚枚古币不仅排列整齐,而且在每一枚古币的下方都标注了具体朝代、名称、编号及简单注释。

  想给喜欢古币的市民搭建交流平台

  在老人的钱币馆内,陈老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他所收藏的各种稀有币种,如王莽时期的“货布合背”,这在中国钱币史上根本查不到,此外还有辽圣宗时期的“统和元宝”,在有关钱币的记载中也是个空白,还有商周时期的贝币,属于中国最早的币种。

  “这是贝币,被称为中国货币的鼻祖,行于夏,盛于商,衰于周。春秋金属铸币出现后,贝币便逐渐失去货币功能,退回到一般装饰品的地位,后期多为 殉葬用品;这是布币,酷似一柄缩小了的铲子或铁锹;这是圜钱,战国中后期魏国铸,它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似纺轮演变而来,一是似环璧演变而来。而我珍藏 的‘东周圜钱’,直径2.6厘米,品相极加。”说起铸币,老人如数家珍。老人说,待自己身体彻底复原了,还会精心打理这些钱币,给喜欢铸币收藏的市民搭建 一个交流的平台。

来源:新浪收藏-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